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魏征 简历(3)

一朝天子一朝臣,谏官遇上明君方能“谏”。纵说中国有四千年历史,除唐太宗时代出了一个魏征,大谏官实为罕见异常。魏征本为太子李建成的僚属,而唐太宗却不计前嫌,任他为谏官,允许直接询问政事得失。

直谏军事
有一次,唐太宗鉴于兵源短缺而应宰相封德彝之请求下诣征用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入伍。当诏令转到门下省时,魏征竟拒诣意而不签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朕意已决,事与汝何干?”

魏征回道:“竭泽而渔,明年无鱼;焚林而猎,明年无兽。中男充军,租赋杂徭下降,更何况兵不贵多而贵精,毋须凑数。”

唐太宗沉吟半晌,下令停止征兵之事,还赏魏征一口金瓮。

直谏家事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替唐太宗找来了一位才貌出众的女子郑氏为嫔妃,正要纳入宫中,魏征猛然劝阻,道:“此女子已与陆氏订有婚约,皇帝不抢民女,勿坏人家好事,愿皇上体恤百姓之苦。”

但是,其余大臣则称陆郑之间本无什么婚约,而陆氏亦上表否定婚约一事。魏征清楚简单地说:“陆氏否定此事,是避杀身之祸,不得已才这么做。”

太宗不愿再拖延,干脆取消纳郑氏为妃之事,以免有误。

直谏政事
贞观八年,皇甫德参上书道:“修东宫洛阳,劳民伤财。地租收取过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怒道:“德参要大唐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无发,就心满意足。”
魏征谏道:“上书不偏激不能动主人心,狂夫之言,择善而从。陛下因不再爱听直言而发怒,没了以往胸襟。”

太宗转怒为喜,心情平伏,还升了皇甫德参为监察御史。

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原意为: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用镜子只能看出自己表面的不足,看历史只能让自己明白各个朝代的成败兴衰,而可以交心的知己,却能直言不讳的向你提出本身的缺憾,只有倾听别人的意见,才能让自己知道的所作所为是否准确,通过朋友的提醒也可以减少自己犯错的几率。

魏征 - 家风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一副极为古老的对联,也许是它太司空见惯了,人们往往把它看成吉祥话,对其中的道理不再深思。近读有关魏征的史料,重新想起这句话。

作为一名谏臣,魏征这一生也算是很风光的了,他从谏议大夫、秘书监、侍中、特进,一直到封为郑国公,备受唐太宗的赏识。可是他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在快死的时候,住的宅院还没有正堂,还需要太宗援助建筑材料,赏赐布被和素色的褥子。魏征下葬时,太宗“命百官九品以上者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可见,魏征的妻子裴氏是一个非常懂得分寸的人,对名利看得很淡、很透。

从史书中我们知道,魏征的玄孙魏稠很贫穷,把家里祖传的老房子抵押出去,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建议由个人出钱赎回来。皇上唐宪宗命白居易起草诏书,白居易说:“这种善事须由朝廷出面,希望有关部门拿官钱赎回还给后代。”皇上听从了这个建议,从内库拿出2000缗赎回房子还给魏稠,禁止他再私自出售。这段故事说明魏征的玄孙一代还过着清贫的生活。

到唐文宗时,李孝本的两个女儿被右军收纳,皇上把她们纳入后宫。魏征的五世孙、时任右拾遗的魏谟上疏说:“陛下不近声色,经常把宫女放出去配鳏夫,可是最近我听说教坊里不停选拔宫女,又把李孝本的两个女儿纳入后宫。臣觉得很遗憾。当年汉光武帝看了一眼列女屏风,大臣宋弘正色抗言,光武帝听了,命令立刻撤走。陛下岂能不思宋弘之言而甘居光武帝之下吗?”皇上立刻把孝本的女儿送出后宫,提拔魏谟为补阙,还厚赏了他。

宣宗时,户部侍郎魏谟被任命为宰相,兼管户部。这时皇上年纪很大了,还没有立太子,群臣都不敢提这事。“谟入谢,因言:‘今海内无事,惟未建储副,使正人辅民,臣窃以为忧。’且泣。时人重之。”后来魏谟以宰相之职充西川节度使。“谟为相,议事于上前,他相或委曲规讽,谟独正言无所避。上每叹曰:‘谟绰有祖风,我心重之。’然竟以刚直为令狐绹所忌而出之。”

魏谟的身上确有魏征的很多遗风,虽然他最后被罢相,但他的人格是成功的,他的精神是高大的。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间则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都是讲家族富贵的不可延续性,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鲁迅先生从遗传学的角度说过这样的话:历史又偏偏不争气,汉高祖的父亲并非皇帝,李白的儿子也不是诗人。不只如此,还有很多名人的后代都不怎么出息,甚至成了人渣,龚自珍的儿子龚橙是引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之一。与此对比,魏征的家风是怎么称道都不过分的。这其中没有多少高深的道理,只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样的常识而已,可是人就是这么奇怪,越是常识的东西越容易忽略。现代人活得更实在,拼命给后代攒钱留大房子留豪华车,就是不知道最好的传家宝是忠厚、诗书、俭朴这些精神性的东西,所以中国向来多富少贵,很多有名望的家族中走出的只是大款,而不是贵族。仔细想来,家庭走不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和封建王朝走不出由盛而衰的周期律是同样的道理。所谓家风,岂是小事?

魏征 - 以犯颜直谏闻名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