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一位举世公认的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政论家,而且,还是一位功绩卓著的历史学家。魏征留给后人的丰硕的史学著作,以及在图书目录学方面的开拓性贡献,已经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魏征与同朝宰相房玄龄等人主持编撰的《晋书》、《梁书》、《陈书》、《南史》、《北齐书》、《周书》、《北史》、《隋书》等被收入《二十四史》,在我国“正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魏征所有著述中,有一本书特别值得一提,它几乎影响了唐太宗一生,那就是贞观初年奉命主编的《群书治要》。这部书上至三皇五帝,下到晋代末年,既有明君治国的经验,也有昏庸败政的教训;既有忠良辅国的故事,也有奸臣欺主的实录。全书65部50余万字,堪称史学巨著。唐太宗读后爱不释手,如获至宝,指示抄给文武百官,相互传看。唐太宗曾对魏征说,朕读《群书治要》明白了为君、施政、用人、治国的道理。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而自以为能,最终丧命于匹夫。说明帝王也一样,任性放纵、恣意挥霍、信任奸佞、疏远忠良,只要沾染上其中一件,必然亡国,这都是你的功劳。李世民曾反复告戒群臣“君贪必丧其国,臣贪必亡其身”,就是从《群书治要》一书,所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悟出的无论是君王还是臣子都必须遵循的廉洁奉公的基本道理。
魏征 -
千秋金鉴
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雕琢“美玉”的良工、矫正己过的“人镜”,故始有“帝王人镜”一说,意思是魏征是皇帝李世民的一面镜子。而世人则把魏征誉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鉴”。从贞观年间魏征的进谏活动和主要表现看,魏征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负盛名的杰出的谏官代表,忠心辅国,犯颜直谏,获此殊荣,名实相符,当之无愧。
魏征进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数量多多。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前后二百余事”,数十万言。二、质量上乘。魏征谏言无论疏文、谈话,观点鲜明,文辞犀利,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一般都能使唐太宗折服或猛醒,从而达到进谏的目的。在魏征所有谏言中,尤以贞观十一年上奏的《谏太宗十思疏》和贞观十三年上奏的《十渐不克终疏》两篇疏文最为著名,被历代史学家称为“万世师表“。魏征谏言中许多脍炙人口的箴言警句,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民为邦本、本固国宁”等已成为我国广大民众使用频率很高的经典词汇。三、谏技高超。魏征以敢于直谏而闻名于世,但也不是不讲方式方法,一味地顶撞和冒犯皇帝。在长达17年的漫长岁月中,魏征之所以屡谏屡胜,而唐太宗能够言听计从。与魏征善于进谏,能把道理讲清说透有很大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副教授在做客“百家讲坛”时讲,魏征进谏,寓贬于褒,有理有节,善于因势利导,常常运用表扬的方式达到帮助皇帝改正缺点、错误的目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既可反观过去,又能映照未来,而作为千秋金鉴的魏征,何止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面镜子,魏征留给我们的诸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创业难、守业更难”等精神财富,不是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很好地借鉴吗?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把进京执政比作“赶考”,向全党庄严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适时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著名论断。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曾把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印发全党学习借鉴。教育部将其作为首选篇目,编进了中学语文课本。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各级党委都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切实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
魏征 -
故乡情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