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年画扮靓春节(文化脉动)

时尚
时尚
2019-02-07 10:10
来源:互联网

  木版年画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历经千百年传承发展到现在

  我国共有17个木版年画相关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各地年画呈现出多样的面貌和风格

  多地年画传承人开始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尤其是年轻传承人“脑洞大开”,让古老年画焕发出时代气息

  

  五彩年画挂起,火红灯笼亮起,湖南长沙雨花非遗馆内,处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年画。

  行至滩头木版年画高腊梅年画作坊,一幅贺岁生肖主题新品年画《诸事如意》,吸引了几位年轻人驻足欣赏。年画中,扛如意、捧宝盆、顶寿桃,生动的形象加上鲜艳的色彩、美好的寓意,让人赞叹。“以前我们接触的年画多是门神、灶王爷那些比较威武、严肃的形象,这么可爱、有生活味道的内容比较少见。”一位90后女孩表示自己已经被“圈粉”,“我以后肯定会继续关注年画。”

  这是记者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年画重回春节”采风活动中捕捉到的生动一幕,古老的年画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正焕发出年轻的活力。

  文化信息承载丰富

  古有云“无画不年”,每逢春节,中国老百姓都会张贴各式各样的年画,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烘托出浓浓的年味儿,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木版年画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历经千百年传承发展到现在。邰高娣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也是国家级非遗凤翔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的女儿,兼为年画技艺的传承者和研究者,她说,“年画从工艺、形式到内容,文化信息承载量相当丰富,绝对‘不简单’。”

  制作一张传统木版年画,常常需要经历勾描、刻版、印刷、彩绘、装裱等大大小小多道工序,不少年画还对刻版的木材、印制的纸张、彩绘的颜料等材质有严苛的要求。

  结合年画发展史,邰高娣重点谈道,年画艺术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古往今来的广大群众常常将它当作精神食粮。“它描绘了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它刻画了岁时节庆、婚丧嫁娶等平凡而又精彩的世俗生活,为终年操劳的百姓享受短暂的年节欢乐增添了光彩;它寓教于画,将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浓缩到一幅幅构思巧妙的年画中,成为启蒙教育的百科全书;‘消寒图’‘耕织图’等成为向农民群众提供有关农事节气、生产操作知识的科普读物;‘二十四孝’传播了传统孝亲文化。”邰高娣介绍。

  自2006年至今,我国共有17个木版年画相关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年画呈现出多样的面貌和风格,有契合宫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有粗犷朴实、充满乡土气息的河北武强木版年画;有细腻工整、色彩丰富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有古朴稚拙、历史悠久的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还有写意味厚、色彩浓艳的四川绵竹木版年画;有地域色彩浓郁、神佛类题材丰富多样的福建漳州和广东佛山木版年画……而无论是“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的杨柳青年画,还是桃花坞年画、朱仙镇年画,都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发展坚持守正创新

  巧画士农工商,妙绘财神菩萨,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不分南北风情,也画古今逸事。“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题材内容可谓洋洋大观,应有尽有。”今年93岁高龄的杨洛书是杨家埠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出生在年画世家,14岁跟随父辈学习年画制作,几十年来刀耕不辍,珍藏年画各样画版1200余套。

  包括杨洛书在内的传承人纷纷表示,木版年画要发展,需要寻求当代表达,不过,其前提必须是不失其本、保留其真,“如果丢失了留存下来的画样画版、制作工具以及绘稿、刻版、印刷、制作等技艺,年画记录和传递的历史和生活就‘丢掉了’,年画也就不再是年画了。”

  “我们当前需一面守正、一面创新。”在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传承人冯炳棠和其子冯锦强看来,“守正,就是保护、恢复一批年画,保持原汁原味,不断传承下去。在其基础上,才是寻求创新发展,我们近年来尝试创作了卡通版《和合二仙》等新年画,社会反响也不错。”

  天津杨柳青画社不仅珍藏着自明代以来的万幅杨柳青年画以及6300余块古版,有序传承着独特工艺,也在探索创新发展,“娃娃年画”系列、“生肖年画”系列、“名著”系列,都赢得了市场认可。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文化      春节      多彩      扮靓      脉动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