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遥远而神秘,在60多年的埋头耕耘中,奇迹般地从戈壁荒漠变身塞外江南。
有一片热土,忠烈而赤诚,每一方泥土都诠释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战无不胜的勇猛、艰苦卓绝的斗志。
有一种风景,质朴而夺目,是大漠孤烟的壮美,富饶绿洲的丰美,四季花香的优美,民族融合的甜美。
兵团,一个沉甸甸的名字,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一个冉冉升起的红色旅游胜地。
兵团是什么:震撼人心的红色精神传承地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南泥湾》,使三五九旅这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家喻户晓。然而,在离开南泥湾之后,当年的三五九旅又去了哪里呢?答案就在王震将军的一首诗中:“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
这只英雄的部队,和无数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拓荒者”一起,躬身边疆,在天山脚下、大漠之畔创造着新的奇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60多年来,广大兵团人栉风沐雨、艰苦奋斗,忠实履行着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在茫茫戈壁上开创了新疆现代化事业,建起了一座座新型城镇,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
有兵团的地方,就有“奋斗”。
解放初的新疆,到处是贫瘠的土地和光秃秃的戈壁滩,没有现代工业,缺少基础设施。在不少人眼里,在这里搞建设,还要办现代化的农业和工业,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从第一批兵团人开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作战地图变成了生产地图,战马变成了耕马,炮兵的瞄准器变成了水平仪。没有房子,就挖地窝子住;没有生产工具,就自己制造各种简易生产工具;没有耕地牲口,就用人来拉犁;没有粮食,就吃树叶草根、化盐水充饥;超强的劳动使服装磨损严重,就将长袖剪成短袖、长裤剪成短裤。衣食住行和生产工具的贫乏和简陋都达到了极限,但兵团人仍以忘我的劳动,将那些从古到今都无人涉足、没有垦种过的荒野戈壁,变成了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居民点、团场、城镇和绿洲。
有兵团的地方,就有“绿洲”。
在兵团,震撼人心的不仅是流金溢彩的浩瀚沙漠、争奇斗异的千年胡杨、巍峨的昆仑山峡谷,更是兵团创业者们用理想与豪情创造的边疆胜景。从渺无人烟的荒漠,到现代化城镇集群,兵团只用了60多年的时间。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城镇化建设不断提速,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石河子市早在2000年就被联合国评为人类居住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
小白杨哨所
红色旅游为什么要去兵团?
兵团不仅有明月出天山、大漠生胡杨的边塞美景,也有代代传承、历久弥坚的屯垦文明,更有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还有人进沙退、绿满荒原的人间奇迹。
红色旅游为什么要去兵团?
因为这里有一种滚烫的兵团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这种赤诚、滚烫、热烈的兵团精神,深深融入兵团人的血脉深处,也染成这片大地的底色。
看看红色兵团,听听红色故事,走走红色之旅,随着红色记忆的召唤,一起到沙海老兵的印记里、三五九旅的血脉里、一起到“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忠诚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传承里,来一次心灵的相约、精神的洗礼!
兵团有什么:丰富厚重的红色旅游资源
游客进入兵团,在被兵团精神感染之余,亦会赞叹兵团红色旅游资源之富集。众多的革命遗迹、纪念馆、博物馆、教育基地等,移步换景中,让人深深沉浸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与慷慨激昂的红色文化中。
概括起来,目前,兵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核一圈两带七区多点”的红色旅游资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