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寒暑假学科类培训、“拍照搜题”软件功能等相关的教育产业被叫停,“双减”成为2021年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重点。
政策引发行业强震,学校重回教育主阵地,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回归校园,成为接下来“双减”政策推进落实的关键。
如果我们把之前国家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等政策连起来看,就不难发现,多道文件下,国家近年来倡导应教尽教、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的主方向,一直没变。
换个角度说,智慧校园将成为“双减”政策下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率的“排头兵”。
智慧校园快速发展下的隐忧
“智慧校园”一词已从概念落地,在实际改造过程中,学校也都遵循从简易到复杂、从单场景到多场景的路径。但细究其中,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已被埋下:
第一,改造前期未做充分调研,部署缺乏系统观,导致在改造过程中过分倚重设备、技术,却忽略了有效运营和使用。
据媒体报道,长沙某学校将学生的作业、课表、成绩、学校通知等信息更新到一款智慧教育管理类App中,家长下载后就可以查询学生各科成绩,上传学生在家做作业、阅读的照片。看似智能化的背后,是作为软件使用方的教师和家长,需要每日额外花时间将作业更新到App中,平添工作量,成为双方的负担。
第二,学校对校园现状分析不够透彻,改造没有结合教师、学生等群体的实际需求,导致智慧校园建设定位不准确。
另有媒体报道,杭州某中学引入了智慧行为课堂管理系统,本意是通过安装在教室里的组合摄像头,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表情,比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小动作等,来评估老师的教学质量。但实际过程中,因为数据分析模型的不足,和老师可能存在的强制干扰行为,这一举措将演变成学生在表情管理和言行举止上的“形式性专注”。
第三,学校对智慧校园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智慧校园的智慧化程度不高,与信息化校园本质上没有显著区别,智慧校园无法与智慧城市发展融入,在后期仍需投入费用二次改造。
比如,有的学校在改造过程中选择传统集成商,出现了不同品牌间无法互联互通,仍需多个总控的现象。更为现实的是,这类集成商即使完成了校园内的全智能化,也没有能力将智慧校园场景接入智慧城市的大脑中,使得智慧效果成为一座信息孤岛。
校园需要这样的智慧化
智慧校园的建设,应从智慧性、实用性、灵活性三个维度出发。
智慧性,是指智慧校园需要足够便捷和安全。在改造过程中,学校仍可以使用的部分设备不用强制更新,需要加装的设备有丰富的品牌产品可选,无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学生使用设备时无需过多操作,真实降低双方负担,在学生管理上,更没有隐私泄露的风险。
实用性,是指智慧校园需要围绕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搭建,帮助学校解决真实痛点。比如寝室违规大功率电器查处,往往依赖宿管或老师的突击检查,不仅存在漏查的可能,在学生端还容易留下侵犯隐私的负面印象。通过改造智慧化可计量插座,无需查寝就可以实时监控每个寝室的用电情况,在异常状态下自动断电并发送告警信息,保障寝室的用电安全。
灵活性,是指校园改造中,针对学校的个性化需求和实际预算,可以提供多价格梯队、多维度的解决方案,并且能够互相兼容,满足学校在多个实用性场景下的需求,如学生出入管理、校园环境管控、教室智能照明等等。这在智慧校园改造以循序渐进为主线的当前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有效避免一个学校多套系统的情况出现。
围绕上述智慧校园建设的实际痛点和需求,涂鸦推出了智慧校园解决方案,提供全场景开发覆盖的行业PaaS和丰富的硬件选品能力,支持学校及开发者对校园不同场景的物联网应用需求。
今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印发《关于中小学校护眼灯光改造工程技术规范的通知》,要在2021年改造全省10000间以上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照明灯光,并要求在达到国家强制标准基础上实现智能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