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民营企业开创者鲁冠球:从铁匠到“浙商教父”
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 文丨杨芳 编丨彭彬
编者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从此,中国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改革开放已40周年,需要去回顾、去总结、去展望的实在太多太多……从即日起,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推出改革开放专题策划,探寻中国经济成长密码,以飨读者。
在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著的《激荡三十年》中,中国民营公司的成长被认定为从一开始就有两个源头,一是华西式的乡村基层政权及其集体企业组织,二是鲁冠球工厂式的自主创业型企业。在日后很长的时间里,吴仁宝和鲁冠球是中国乡镇企业最耀眼的“双子星座”,但是他们的起点却相去甚远,前者始终依托在村级政府的肌体上,而后者的崛起则大半是个人创造。
早在1969年7月,鲁冠球带领6名农民,集资4000元,创办宁围公社农机厂。刚起步时,工厂没有地方买原材料,他蹬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过江到杭州城里,走街串巷地收废旧钢材,有时候就蜷在一些国营大工厂的门外一整天,有厂里不要的废钢管、旧铁线扔出来……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凭着这股韧劲,只有初一文化水平的鲁冠球创立了万向集团,并被誉为“浙商教父”。
2017年10月25日,鲁冠球走了,留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马云在悼念鲁冠球时说:“鲁老身上最鲜明的东西,就是他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企业家精神,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洞见和气度。”
铁匠起步
1945年01月17日,鲁冠球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区宁围镇童家塘的一个农家, 16岁时的理想是当工人。
“靠天吃饭不保险,我以后要当工人赚钱!”15岁时,读初中的鲁冠球选择辍学,经亲戚推荐到县铁业社当打铁学徒。没想到,3年后就因人员精减而被打发回家。。
利用3年铁匠生活中对机械农具的兴趣和钻研,鲁冠球筹集了3000元办了个米面加工厂,让乡民们不必再走七八里地到镇上磨米面。
鲁冠球说,“那时候都计划经济,私人搞机械要用计划的电就不行。我搞了6年,搬了7个地方。”这段时间最大的苦闷是:“不被承认,没有被评上先进,拼命干也没有什么荣誉。”
那个年代不允许私办工厂,虽然他的米面加工厂没有挂牌,但后来还是被发现了。被查处的时候,他把所有的家底,1150块钱盘点好后,连同账本、印章全部交给大队。为了还清欠款,还把祖父遗留下的三间旧房都卖掉。第一次创业就让自己倾家荡产,父母的血汗钱也化为乌有,鲁冠球成了别人眼中的“败家子”。
转机源于1969年的一次机遇。1969年,中国“第一次全国建设县修造厂工作会议”召开,政府提出了“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的要求。
24岁的鲁冠球变卖了全部家当,筹集了4000元钱,带着6个人,架起一座火炉,置办了几把铁锤,于1969年7月8日在一间只有84平方米的房子里,创办起宁围人民公社农机修配厂,这是日后万向万亿帝国的开端。
据媒体报道,鲁冠球接管的公社农机修配厂,其实是一个烂摊子。由于没有名气,厂子生产的万向节产品大量积压,很多工人半年都没有领到工资了。鲁冠球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他积极组织30多名销售人员,北上南下,到处打探万向节产品的生产销路。
当时为了生存,除了生产万向节之外,厂子还生产过船钉、铁耙、犁刀、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1978年左右,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1970年代,实现日创利润10000元,员工最高收入突破10000元。
但是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使得工厂仅有的一点技术力量和资金非常分散。1979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那一年拉开大幕,鲁冠球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把当时已经年产值达到70万元的“多元化”产品调整掉,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配件万向节(万向节即万向接头,英文名称universal joint,是实现变角度动力传递的机件,用于需要改变传动轴线方向的位置,它是汽车驱动系统的万向传动装置的 “关节”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