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二十年前,东北衰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时尚
时尚
2019-02-27 17:06
来源:互联网

重返二十年前,东北衰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2018年,从黑东北开始。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纷纷借由各种新闻事件指责这个昔日的“共和国长子”从观念到风俗上的专横迂腐。无论是东北人还是东北文化,都成了众矢之的。

一部分外省人的批评自然会引起另一部分本地人的回击。因此,“东北”这两个字一旦在网络上出现,便很容易造就无数个脏话齐飞的混乱现场。

然而,争吵并不能解决问题。一些东北人开始意识到,无论程度高低,家乡的没落似乎已成事实。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东北三省共流出人口400多万,减去流入的人口,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180万。

2015年10月31日,海南三亚,不少东北人去海南过冬。/新文化记者,史磊/视觉中国


2015年10月31日,海南三亚,不少东北人去海南过冬。/新文化记者,史磊/视觉中国

人口流失之外,经济形势也变得不太明朗,民间甚至流传着“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

在事实面前,一部分人忙着抱怨,一部分人开始检讨,一部分人忙着在网络上解释“不是所有东北人都是这样的”,还有一部分人已经悄悄跑到了三亚、加拿大或者澳洲,开始了远离家乡的新生活。

争吵之余,到底是什么让曾经骄傲的“共和国长子”如此一蹶不振呢?

失意的职工

2003年10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一轮战略正式实施。也就是说,“振兴东北”这一说法并非近几年才出现,它已经诞生了近十五年。

选择在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并非偶然,在此之前,集中在1998-2002年发生的“下岗潮”是东北经济元气大伤的肇始。

东北老工业基地。/视觉中国


东北老工业基地。/视觉中国

九十年代末,受产能过剩、冗员过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国营企业的改制工作相继展开,即通过拍卖、承包等方式,将国营部分企业转为民间经营或进行重组,同时精简人员,节省开支。身拥鞍钢等超大型重工业国营企业的东北自然而然也成了这段裁员风波中的主要波及对象。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所披露的数据,东北的国企下岗职工人数在“下岗潮”期间居全国前列。其中,东北三省的下岗职工数在1998-2000年间更是占据了全国总下岗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辽宁黑龙江的历年下岗职工人数多次跃升至50万人以上。同为重工业重地的武汉也未能幸免,其历年下岗人数也多在50万人上下,而同期的上海、浙江在最多时也不过10万人左右。

东北

翻阅《中国统计年鉴2003》可以看到,1995-1997年全国国企职工总人数分别为10955万人、10949万人、10766万人。但从1998年开始,人数开始暴跌:1998年为8809万人;1999年为8336万人,到2002年,这项数据已经滑落至6924万人。六年间,国有单位职工减少了3000多万人。

从长远来看,国营企业改组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一串串数字的背后不可避免地是一代下岗职工的失意。突如其来的大规模辞退让很多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东北尝到了苦涩的滋味。

下岗潮以来,东北人口即陷入了负增长。根据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九十年代东北人口净迁出量为40.4万人,而本世纪头十年净迁出量则为219.1万人。大批中青年作为个体商户或打工者涌向中国各省乃至世界各地。

显而易见,人口的持续出走让东北在此后的经济受挫。一定程度上,“下岗潮”的出现便成为了东北在时至今日依然亟待振兴的伏笔。

下岗潮为什么出现

他们为什么下岗了?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是九十年代的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造成了全国范围内“下岗潮”现象的出现,而东北由于国营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自然也受影响最深。但“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应该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而已,它背后意味着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国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变得不太乐观,而东北的情况最为突出。

让我们再回到“下岗潮”发生的前五年找到问题。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1-1994年、1997年的统计数据(1995-1996年数据暂缺),从各省固定资产原值与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东北三省(尤其是辽宁省)尽管坐拥了较多的固定资产原值(即企业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代表了企业的生产规模、装备水平),但每百元实现利税(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利润数额)却明显处于较低水平。

东北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吉林      辽宁      经济      黑龙江      东北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