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小山村 逐梦七十年(人民眼·村庄里的70年·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2)
时间:2019-07-01 13: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60年前的“尕队长”,40年前的改革闯将,今年83岁的李积福,一脸高原红,点点老年斑,但谈及往事,激情澎湃、声如洪钟——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治山治水并非单凭“人定胜天”的信念就能用锄头挥就奇迹,必须发现和尊重规律;但,如果没有这种信念支撑,填不饱肚皮的小高陵人,又如何实现在今天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打炮花开虎张口,白牡丹呀开绣球,党团员带着往前走,别落到群众身后头……”如今年过七旬的谭忠林,是老电影里打夯的号子手,哼起多年前自编自唱、即兴互动的青海花儿,嗓门不再嘹亮,神情依旧陶醉。 同样陶醉的还有老伴马菊芳。当时16岁的她,自愿报名加入“铁姑娘队”,是8位女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经夜深,等社员们睡沉了,8位姑娘打起精神悄悄出门,摸黑把麦捆背到打麦场,小小的个头窄窄的肩,一扛就是近百斤,还是义务劳动,不计工分。 这个“秘密”,直到她嫁给谭忠林时才被“揭穿”。在当时相对保守的山区农村,俩人是自由恋爱,小伙的花儿“俘获”了姑娘芳心。结婚时彩礼很阔气,丝巾和雪花膏,都是谭忠林托人从上海买来的。“人家是百里挑一的‘铁姑娘’,可不得好好宠着!” 种树,治坡,修渠道,建水库……1963年3月30日,人民日报刊发一篇题为《洞庭湖鱼在青海繁殖后代》的消息,报道写道:“湟源县和平公社小高陵大队饲养的从湖南洞庭湖引进的鲤鱼、草鱼、鲢鱼等,今年开始在高原上繁殖它们的下一代。”这反映的是,小高陵人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持续与荒山搏斗,则体现出小高陵人的耐劲。到70年代末,小高陵村累计开挖近22万个鱼鳞坑,植树4.5万株,开垦梯田4400余亩,近八成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罗汉肚”已被改造成了“海螺纹”。 “海螺纹”不是一天建成的,最早试种成功的区区22亩梯田,一次性动用了4000多人,3/4的劳力来自邻村。小高陵的奇迹,军功章应记在每一位参与建设的群众身上。 如今,小高陵梯田已被列为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攀上罗尔干山巅,两树犹存;四望,梯田阵列。 烧砖办厂 石灰窑、酒厂、粉条厂、饲料厂……小高陵村一时“八仙过海”,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联产承包各显神通,农民人均年收入一度达全县平均水平的两倍 小高陵村里最鲜明的地标,除了层层叠叠的梯田,还有那根兀立于村后、52米高的老砖厂烟囱。 烟囱已不再冒烟,但往昔峥嵘并不如烟,却稠得像青稞老酒,愈品愈悠长。 2018年,一部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勾勒出改革开放中各个群体跌宕起伏的奋斗群像。其中“大老粗雷东宝”带头办砖厂,为农村集体经济掘来“第一桶金”的桥段,令观众印象深刻。 李积福就是小高陵村的“雷东宝”。 时光倒流四十载。1979年,北京,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劳动模范授奖仪式。胸戴大红花,干了10年生产大队队长的李积福没有沉浸在荣誉与掌声中:“时代插了翅膀,咱小高陵这老典型,是吃老本,还是‘弄潮头’?” “城建热潮蓄势待发,而建材奇缺”,考察归来,李积福打起开办砖厂的主意。 社员们心头热,嘴上怂:“就怕政策‘倒打一耙’,哪天又来‘割尾巴’”“‘田把式’有啥能耐办企业”…… 李积福犟劲上来:“中央让咱放手干,技术员我都请好了,每个队抽6个壮劳力,转过年,箍窑!” 1980年春,马德山就这样被拉了进来,“上山挖来石头,再凿成大小一样的石块,每块重80多斤,400块才够砌一口窑。”创业的艰辛,这位78岁的老汉时至今日仍历历在目。 这样的窑,马德山们箍了20口。“再苦再累,没谁说怪话,开砖厂挣大钱,攒劲!” 入冬前,砖窑点了火。这是湟源县第一家村办砖厂,创造了半年建成投产的小高陵速度。又高又粗的烟囱,像一把火炬,喷薄出“老典型”的新愿景。 “日产砖3万块,拉砖的汽车、马车甚至驴车排成龙。县上3家国营建筑公司,开车进厂自己搬砖装车,不然抢不着货。”颜生福在砖厂干机修工,“那可是80年代初,月工资40多元!”啥概念?当时一只40斤的草膘羊,不过7元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