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高原小山村 逐梦七十年(人民眼·村庄里的70年·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4)

  这回借搬迁的东风,连片流转土地,组建专业合作社,调整产业方向,规模经营上效益。2013年,在拉布才前坡,首个合作社流转了600多亩土地,种饲草,养奶牛。此后又成立了苗木、肉鸡等6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地安置300多名富余劳动力,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近3000万元。

  第三把火,抓教育。

  颜生福一上任,陈永吉找上门:“咱小高陵重教育,过去几十年大学生没断,可你看近几年,咋连一个大专生都考不出?”

  到村小学一了解:14名教师,最高学历才中专。基础教育不打牢,高等教育咋出息?可校长也犯难:乡中学每年才能分到三四个大学生,根本轮不到咱村小学。

  咋办?颜生福就一招——“堵”县教育局局长的门,厚着脸皮软磨硬泡,好歹磨来了村小学的第一位大学毕业生教师。颜生福10年任上,先后有10余名大学生分配到小高陵任教。

  厚积方能薄发。2015年,小高陵历史上头一回有娃被北京大学录取。次年,全村一举考出19个本科生。

  “三把火”,薪柴取自群众,光焰闪耀至今。

  破旧立新

  教育培训、乡村旅游,一个红,一个绿,小高陵在新时代正在开启第三次创业

  2017年,小高陵发生了两桩大事,一破一立。

  第一桩,砖厂拆了。马德山犹豫再三,终究没去看热闹,“每口窑都像咱的娃,心里不是滋味。”绿色发展大潮席卷三江之源,小高陵毗邻的药水河,属于黄河上游支流水源地,收益颇丰的砖厂和花岗岩厂由于污染环境,一一拆除。

  老砖厂烟囱至今仍孤零零杵在村后,如今成了落后的象征。

  生态债,欠不得。痛定思痛的小高陵人,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走进改革开放的不惑之年:村集体收入归零。

  归零的还有长期以来唯GDP的思维。这一年,“建设美丽中国”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成为时代之声。小高陵人深知: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家园。

  第二桩大事,罗尔干上马了新工程。在昔日造林修田挖下第一铲的地方,小高陵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基地破土动工。

  这个项目可谓“蓄谋已久”。早在2014年,县委书记马建立曾把颜生福请到办公室,俩人对着地图深谈两小时,聊的是长远发展。

  “小高陵治山造林几十年,红色传统全省知名,还有森林梯田,风光宜人,我们早就想搞旅游,把它打造成未来的支柱产业,但一个巴掌拍不响。”颜生福坦言。

  小高陵村距离西宁市一个小时车程,毗邻国道,又是通往青海湖的必经之地,区位优势没得说。发展旅游产业,普通群众参与度高、受益面广,门槛低增收快,最重要的是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马建立考虑再三,“想法对路,不要盲目,步步为营,县上一定支持!”

  去年9月,小高陵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基地正式开门迎客,小高陵精神传承馆、培训教室、讨论室、宿舍一应俱全。湟源县小高陵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整合扶贫、交通、林业、水务、文旅等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在小高陵打造以干部教育培训为主、以现代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为辅的旅游产业综合体。

  走在罗尔干阳坡,上百名参加培训的学员,正头顶草帽种土豆,“一面上党性课,一面干农家活,身上出出汗,精神补补钙,培训形式很活泛。”

  “基地试运行7个月,已经开办了63期培训班,接待了来自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以及部分企业学员近3000人次,慕名而来观光的各地游客就更多了。”小高陵村第一书记、湟源县小高陵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赵忠金这半年忙不停。

  站在山坡上,老山神庙旁的两棵树长出了新绿。如今的小高陵村在新时代也开启第三次创业。小高陵红色旅游项目,发动了相邻的大高陵、马家湾和尕庄3个村共同参与。

  “4个村拿出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一同入股,收益用于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握指成拳。”湟源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元军一攥手,“集体经济‘破了零’,群众也得到实惠,通过优先用工、经营商铺等方式,已经带动了4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6人增收。” 

  贫困户孔家灶保,去年开始在小高陵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务工,实行计件工资,种树除草抢着干,如愿摘掉贫困帽。截至目前,项目已发放近300万元劳务工资。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