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小山村 逐梦七十年(人民眼·村庄里的70年·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7)
时间:2019-07-01 13: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钱,自个儿想法借!房,集体帮你盖!”1987年,李积福撺掇在部队颠过勺的李忠林,到大路边开了远近第一家饭馆,“不是给你自个儿开,是给全村老少‘蹚雷’哩!干不好,不许挂咱小高陵的牌子!” 一间房,一口锅,八条板凳四张桌。“我拉上妻子,没白没黑在店里侍弄,父老乡亲瞅着咱哩!”面片加卤肉,头一年净赚700元,第二年就雇了村里4个姑娘当服务员。有货车司机启发李忠林:“能不能添点新菜色,排骨肉香,好吃顶饱。”一试,大受欢迎,成了品牌。最红火时,李忠林买了辆桑塔纳,这款车当时全县只有两辆,另一辆是县委的公车。 “蹚雷”,不仅“蹚”出个招牌响当当、宾客如云的“小高陵第一家排骨馆”,还“蹚”出了如今村子沿国道边34家收入可观的餐饮集群,更“蹚”出了省内无人不知的“小高陵”特色品牌。 石灰窑、酒厂、粉条厂、饲料厂……小高陵村一时“八仙过海”,农民人均年收入一度达全县平均水平的两倍。90年代,青海省委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向小高陵学习:“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艰苦创业。” 1996年,中组部表彰全国50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小高陵村党总支榜上有名。 下山发展 借易地扶贫搬迁的东风,连片流转土地,组建专业合作社,调整产业方向,规模经营上效益 颜生福把厂长辞了。 老伴没少跟他闹别扭:“小30年,才从机修工干到厂长。为当个穷书记,啥都不要了?” 小高陵“60后”里,颜生福是公认的能人:承包砖厂后抓技改、强管理,增产超八成。2005年村党总支换届,颜生福关掉手机,跑亲戚家躲了两天。2008年,乡党委书记“三顾茅庐”又请他出山。 之前为啥躲?颜生福有话没好说出口,“如今人心不齐,工作不好干了。” 七成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子空了;12个村民小组“各扫门前雪”,诉求多元了;个别村民不讲奉献讲利益,集体荣誉感弱了。社会转型期的种种阵痛,“老先进”也尝了个遍。 推来让去,乡党委书记急了眼:“你还是不是党员?你爹干过20多年村民小组长,拽着穷乡亲斗荒山、奔小康。老爷子啥觉悟,你啥觉悟?”小高陵的荣誉牌,眼瞅着从“国家队”出溜到“省市队”,怕再连“县队”也挤不进。 颜生福再没吱声。心头一腔血,一摸总是热的。 跟砖厂解了约,新书记上任后烧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整村搬迁下山来。 八组,僻处最西南,离村委会8公里,走路开个会,往返仨小时。十组,孤悬哈岘台,一条盘山道,最陡处超过40度,路难行,贫困户孔生祥曾几次盘算让一对儿女辍学种地。其他几个组也都散布在山塬沟峁间。“村上说搬,我头一个下山!”六组老汉马成林,道出了大部分群众的夙愿。 搬迁是个大工程,牵涉八成以上人口。钱从哪来?“争取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资金,政府出大头,个人掏小头”;搬到哪去?“国道旁置换96亩土地,集中连片盖新居,旧房复垦”;谁来使劲?颜生福大会上一拍桌:“我挑头,村两委、各组都干起来!” 有的组人心齐、组长威信高,而有的组矛盾多、干部软塌塌,总有群众犹豫观望不下山。 登门“游说”十几趟,颜生福还请来“先搬户”陈永吉现身说法:“搬到路边营生两三万元,留在山上刨食两三千元,老人看病难,娃娃上学难,树挪死,人挪活!”听了这话,孔生祥咬咬牙,丢下祖宅搬到平川,孩子走路5分钟到村小学,如今已双双考上大学。 社会转型期,工作需要做到每位村民的心坎里,谋求“最大公约数”。整村下山,奠定了小高陵现在的发展格局,也为“后招”铺平了道路:第二把火,调整产业,因势利导,振兴乡村。 曾经铆着劲修梯田,后来却“种庄稼不挣钱,外出务工土地撂荒”。地荒了,人走了,村败了,根断了,还有什么小高陵? 这回借搬迁的东风,连片流转土地,组建专业合作社,调整产业方向,规模经营上效益。2013年,在拉布才前坡,首个合作社流转了600多亩土地,种饲草,养奶牛。此后又成立了苗木、肉鸡等6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地安置300多名富余劳动力,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近3000万元。 第三把火,抓教育。 颜生福一上任,陈永吉找上门:“咱小高陵重教育,过去几十年大学生没断,可你看近几年,咋连一个大专生都考不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