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生活 >

羊肉,怎样塑造了我们的文明和历史(2)

  但至少在13世纪之前,牛肉并没有成为世界主流的肉食,尤其在农耕发达的地区,吃牛肉更被视作饮鸩止渴的蠢事。日本的禁肉令、印度借宗教提高牛的地位、中国通过立法禁止宰杀耕牛,都是类似的体现。牛肉在那些历史足够悠久的传统饮食习惯里,并没有容身之地。

  在欧洲,中世纪之前的家畜结构也与中国类似,羊肉和猪肉是主要的肉食,羊肉流行于人口稀疏、草场资源丰富的区域,猪肉流行于人口稠密、农耕发达的区域——所以直到今天,意大利中北部、西班牙东北部、法国南部、德国南部等传统农业区,依然习惯食用猪肉腌制的火腿、咸肘子。而在爱尔兰、法国北部等传统游牧区,则会把羊肉切碎,加入蔬菜烩煮,或分切成漂亮的小羊排香煎、炭烤。

  羊肉与世界文明遗产

  大航海使牛从田地里解放出来,更多地被送上餐桌

  羊业豢养史悠久的欧美各国最终将羊肉边缘化

  在缺乏物产的中亚荒漠和北亚冻土地带,羊则是硬通货

  戏剧性的是,14和15世纪,西方世界遭遇了两次影响牛肉发展的大事件:黑死病和大航海。前者消灭了全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后者又把大量欧洲人送往全球开拓殖民。人口密度的降低,使从事农耕的劳动力不足。在15世纪前后,欧洲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退耕还牧,把粮食改成牧草,养活了更多的牲畜。

  大航海累积的巨量财富,更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牛从田地里解放出来,越来越多地被送到餐桌上。相比羊肉,牛肉没有奇怪的膻味,还有更高的蛋白质含量,能获得更多让人愉悦的饱腹感,随便一煎一烤,哪怕半生的状态也能有良好的滋味。

  也是在这一时期,惠灵顿、夏多布里昂、斯特罗加诺夫等与探索、殖民、征服相关的欧洲名人的姓名,被加上了牛肉、牛排等后缀,成为有着浓厚时代烙印的美食。

  惠灵顿牛排得名于英国惠灵顿公爵,俗称“酥皮焗牛排”。上好的菲力牛排,大火煎上色,包上一层有鹅肝酱的蘑菇泥,再包一层火腿后,用酥皮包裹并刷匀蛋黄液,入烤箱焗熟。

  夏多布里昂牛肉则得名于法国著名的政治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夏多布里昂:这位先生喜欢厚厚的菲力牛排,用低温慢烤,一直到外皮酥软,里面依然带着柔嫩的红色。

  斯特罗加诺夫烤牛肉则来源于俄国富商、实业家、征服西伯利亚汗国的组织者斯特罗加诺夫的家厨。做法很复杂,将牛肉煸炒后与酱料和肉汤一起煮,并以酸奶油调味。但对斯特罗加诺夫的崇拜者来说,这道美食让他们趋之若鹜。1861年,著名女作家叶连娜·伊万诺芙娜·莫洛霍韦茨的作品中提到了这道菜,从此,它成了俄国名点,并传播到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南非、巴西等地。

  从本质上来说,以上这些名人美食与中国的东坡肉、太白鸭、宫保鸡丁一样,以精英阶层的舌尖,带动了全社会共同的饮食审美。这也是有着悠久羊业豢养史的欧美各国,最终将羊肉边缘化,选择人们接受程度更高、更易烹饪的牛肉的关键原因。

  比如,作为牧业大国的澳大利亚、新西兰,草场上也有漫山遍野的羊群,但餐桌上、超市里却没有蒙古那样丰富的手把羊排、烤羊腿、羊汤,人们主要的肉食依然是牛肉,其实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羊肉膻,不是每个人都爱吃的,在自然资源充足的情况下,远不如牛肉众口能调。哪怕只提供毛、皮、奶,也值回养羊的票价了。

  但对于工业文明发展较晚的地区来说,羊依然保留着重要的作用。在缺乏物产的中亚荒漠和北亚冻土地带,羊几乎成了硬通货:羊肉可以吃,羊奶可以喝,羊皮、羊毛可以纺织服装、制作装饰品和建设屋子,羊肠则是橡胶发明之前,全球最重要的柔性材料之一,广泛用于制作琴弦、弓箭乃至避孕套。

  相比羊,牛、马的饲养周期长,繁殖力弱,吃下牧草后的出肉率低,副产品也不够丰富。虽然牛可以当耕种工具、马可以当交通工具,但从逻辑上来讲,这些都是填饱肚子后的更高级需求,所以羊的养殖在很多地方依然远远超过牛、马、猪。在这些养羊大国,也衍生出了各式各样的羊肉吃法。

  在土耳其,人们习惯用旋转的烧烤架烤制大块羊肉,烤熟后削成片,铺在一起烤熟的麦饼上,油脂浸润到饼皮中,与麦香相互辉映,极其香浓。

  伊朗人喜欢吃一种名为“羝子”的羊肉泡馍,制作很简单,将羊肉、鹰嘴豆和土豆放在小罐里焖烧,烧到汤汁浓郁的时候,用馕包裹着吃。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