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生活 >

羊肉,怎样塑造了我们的文明和历史(3)

  羊肉Gima是巴基斯坦的国菜之一,它融合了印度咖喱和中亚羊肉的传统烹饪方式,用洋葱、番茄、青辣椒熬出蔬菜浓汤,加入咖喱粉后烩煮羊肉,直到多余的汤汁煮干,再加入羊油翻炒,是当地人荤素合一的好菜。

  格鲁吉亚人做一种名叫“金卡利”的汤包,馅分荤素。素的是土豆和蘑菇;荤的则是把牛、羊、猪肉混合,包出细密的褶子后,用水煮熟。当地人认为这种汤包放冷了才好吃,配上格鲁吉亚传统的红酒,别有滋味。

  哈萨克斯坦把羊肉称为“别什巴尔马克”,在哈萨克语中,这个词的意思是“五指”,其实很接近中国新疆的手抓羊肉。做法是将大块的去骨羊肉或者马肉熬汤,然后加入手擀面片或者土豆。汤非常鲜美,面皮则嚼劲十足。

  塔吉克斯坦也吃手抓羊肉,但按照传统吃法,会用一种名叫“冬拜吉干”的食物作为吃羊肉的餐前点心。这种用羊油片和羊肝片摞在一起制作的小吃,丰腴肥美,风情满满。

  在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的大洋洲国家,如新西兰,有极为庞大的羊群饲养数量。目前新西兰饲养最多的羊品种罗姆尼(Romney)原产于英国,新西兰人对羊肉的吃法也同英国一样简单粗暴:鲜嫩的羊羔肉就直接煎烤,羊腿、羊蹄则炖煮食用。新西兰的一些超市里还提供羔羊排的现场烹饪服务。

  中国羊餐大布局

  长江以南的农耕地区,羊肉是珍贵食材

  游牧地区则一年四季羊肉管够

  不好吃羊肉的德国人,最珍视的“国菜”汉堡和香肠里却常会出现羊肉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人吃羊肉的传统是最特殊、最复杂的。全国各地从北往南,几乎都有卓有特色的羊餐,水煮的手把肉、大片炖汤、羊腩煲、白切羊肉、红烧羊肉……

  虽然从产量来看,中国的人均羊只拥有量很低,在农耕文明体系中,土地是与货币等值的可流通不动产。一块可以生产各类作物的土地,如果种的是牛、羊吃的牧草,显然是种天大的浪费,而且羊还不能像牛一样作为耕地的牲畜;而杂食性的猪却不同,废弃泔水、果蔬根皮,什么都吃,这就做到了不与民争地。

  但在中国农耕与游牧二元文明围绕400毫米等量降水线攻伐拉锯和贸易往来的数千年里,以农耕为主的中国人,仍深深爱上了羊肉的滋味。

  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羊肉被视作珍贵的食材,且因为它在中医典籍里温热补血的作用,主要被作为冬令补品。

  到了400毫米等量降水线以北,游牧民族占据的草原地区却没这些讲究。一年四季,羊肉管够,不管多么酷热的天,一碗羊汤,就能解百乏。

  而处于二者交界的黄淮地区,除了冬令吃羊之外,还会在夏天为“吃伏羊”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这种看起来与农耕文明背道而驰的习俗,其实包含了复杂的历史背景。因为占据了古代中国最丰饶、富庶的土地和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冲,伏羊区一直是南北反复拉锯争夺的地区,因为这种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当地百姓耳濡目染了北方民族爱吃羊肉且不分气候节令的风俗。

  这种风俗,其实与德国的羊肉汉堡颇为类似。作为人均猪肉消费量居全球前列的国家,德国其实也没有豢养和食用羊肉的传统。每年德国人吃掉的羊肉总数,不到牛肉的1/10、猪肉的1/50。但在德国人最珍视的“国菜”——汉堡和香肠里,却经常会出现羊肉。

  羊肉汉堡夹的是整块烤羊排,搭配蔬菜和喷香的面包坯,诱人食欲;羊肉香肠则在肉糜里加入了大量的盐、胡椒、蒜、马郁兰、肉豆蔻、柠檬调味,偶尔还会添加奶酪,在羊肉扎实的底味上附赠多层次的口感。

  羊肉不膻,有何味道?

  羊膻味来自于羊肉脂肪中的短链脂肪酸

  为了掩盖羊膻味,中国人发明了无数针对性的烹饪方式

  印度国菜Biryani用香料盖住膻味

  羊膻,是羊肉最锐利的标签。这种让人不悦的味道,是西方一度占领餐桌主流的羊肉最后输给牛肉的主要原因。但很多人却迷恋这种味道,蔡澜说:“羊肉不膻,有什么味道。”

  蔡澜是出生在新加坡、成长在中国香港的潮汕华侨,在他生活的东亚大陆南部,羊肉天然与浓重的膻味画等号。事实上,羊肉中的风味物质和独特的膻味,都来自于羊肉脂肪中的短链脂肪酸。这种脂肪酸的多少,与羊种、羊龄、饲料、公母、阉割与否都息息相关。

  大部分山羊肉质粗硬,远不如绵羊既能提供丰富的毛皮,肉质还细腻肥腴,且耐冬季的寒冷。但山羊善于跑跳,在游牧地区,牧民们常常在一群绵羊里豢养一两只山羊,带动整个羊群的行动。但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暖的气候、多样化的植被和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形,更适宜山羊生活。“南方羊肉比北方膻,味道大”的观念就此形成。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