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的锻造与传递,《经典咏流传》以英雄主义浸润人心
时间:2021-04-01 15:01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英雄主义的浩然正气从来都是华夏文明最昂扬的底色。《经典咏流传》用优秀的文艺创作浓墨重彩地记录英雄、塑造英雄、传颂英雄,以“和诗以歌”的方式完成对英雄跨越时空的告慰,并借英雄主义引导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不仅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也是对时代精神与信念理想的锻造与传递。 致敬英雄,唱响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奋进之曲 2021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起点,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变得尤为重要。在这样深刻的背景之下,以“和诗以歌”的模式而著称、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用流行文化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经典咏流传》的出现,无疑为大众注入了一剂不一样的强心针,成为一种新的精神向导。与前三季不同,《经典咏流传》第四季以“致敬英雄”为主题,回顾百年历程、追溯千年传承,致敬不同时代的中国英雄,传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歌曲中将历史的长镜头聚焦在最精彩的瞬间,立体解码“英雄国度”生生不息的血性基因。 回顾历史,16岁的周恩来满怀对未来的期待,创作了《春日偶成》并燃尽一生兑现“为中华之崛起”的诺言;27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热血宣言,向一个时代的青年吹响理想的号角;36岁的方志敏在向死的监狱里,用一首《可爱的中国》写出向生的歌颂……百年前,无数英雄为了信仰、为了理想前赴后继,而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拿起话筒,将诗词谱成朗朗上口的歌曲,将英雄们的事迹唱给屏幕前的每个人听,“青葱少年,陌上春光正如烟,朗朗书声里,乘风待何年。”“春日载阳,东风解冻,无尽盛放,在天之涯,每更节序,辄动怀思,人事万端,那堪回首。”“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用音符铭记时光,用歌声刻印精神。《经典咏流传》在与英雄人物的隔空对话中,唱出了大气磅礴的豪迈之美与奋进之气。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他们始终是标记历史的精神丰碑,是激励后人不断创造进步的力量源泉。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人们依旧需要英雄情怀与民族精神,可以这样说,《经典咏流传》将“英雄之歌”作为自己的主旋律,不仅应和了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更以一种激昂的精神力量,唱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进之曲。 解读英雄,用一首诗词还原一个时代的声音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将毛泽东这位英雄人物背后的侠骨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1982年,人们在修葺杨开慧故居之时,在她卧室墙壁的泥砖缝中,发现了当年写给毛泽东却迟迟未能寄出的书信,而她写给堂弟杨开明的“托孤信”,更是让人看到她作为一个女革命家的坚韧,与作为一位母亲的柔软,我们时常会记起英雄的光辉事迹,却容易忘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加凸显这对革命伉俪的无私与伟大;“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1913年8月,周恩来到天津南开学校学习,他不但学业名列前茅,还积极从事爱国进步社团活动,在《敬业》创刊号上,16岁的周恩来发表了两首五言绝句——《春日偶成》,对无限春光充满热爱,对美好未来充满期待,而他也用一生实现了中华崛起的理想,奉献给祖国山河无数个明媚灿烂的春日。 还有“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1916年的春天,李大钊先生27岁,正是“青春”的年纪,在那个水深火热的时代,他由季节上的春天想到了人生命中的春天,想到了政治上的春天,渴望中国能够摆脱腐朽衰颓的局面,重新找回国家的春天,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青春》一文,用振聋发聩的词句,吹响了理想的冲锋号,唤醒无数青年,也唤醒了时代。 “我高歌祖国呵,在埋着我的骨骼的黄土堆上,也将有爱情的花儿生长。”陈辉,一位仅仅活了25岁的青年战士,一位写下了一万多行诗的爱国诗人,一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民族英雄,主持人撒贝宁曾在现场朗读了《十月的歌》里对陈辉的一段描述,“这个年轻人,个子不高,身体有点瘦弱,但性格活泼、健壮,无忧无虑,爱说爱笑。”越是亲近便越觉沉重,百年来,正是无数陈辉这样的革命者用生命的接力,才为我们开辟出一个新中国、新征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