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生活 > 娱乐 >

《大宋宫词》收官,一场李少红关于宋代美学的影像化实践

  “宋代印象”,在近些年诸多宋代影视作品的热播下,不再是一个历史概念上的空泛名词。它被具象为“淡雅的色调”、“秀美的服饰线条”、“圆和的建筑”、“诗意的生活”……而当宋代印象与现代的艺术融会贯通,影视作品的影像成为当代年轻人了解历史文化的来源之一。本文欲通过《大宋宫词》导演李少红,联合导演曾念平的解读,窥见现代创作者勾勒“宋代印象”的影像、戏剧化追求。接下来,还将有一批宋代题材的剧集,荧屏展现大宋之美的时代即将开启。

  用烟雾和打光拍出宋代的意象美

  从《大明宫词》的宏大强烈,投身至《大宋宫词》的婉转缱绻之中,曾念平对影像美学的要求,需要进行颠覆性的调适。

  在他的认知中,宋代美学似乎更“高级”,主要体现于“细腻”。唐代的色彩偏浓烈、艳丽,宋代淡雅清新,对比度没有那么强烈;而线条上,相较唐代“以胖为美”,宋代更强调纤细——无论是宋人收身的服饰、宋代女子对苗条身材的追求,甚至于一桌、一椅,整体线条都偏纤柔。

  但,这些仅限于对宋画的艺术分析,“当你要具体用画面去体现,不太可能很直观。”在曾念平看来,由绘画的角度讲,西洋画的构图大多是焦点透视,约等于人眼看到的东西,由其再产生联想,与电影镜头的呈现异曲同工。而中国画大多是散点透视,无法直接照画复原,反而更讲究意境和心思。如果说西洋画是眼里看到的世界,中国画便是心里看到的世界。“因此把感觉抓住,这是最重要的。宋代美学,一定要在每一处都抓住它的意境——细腻、纤细、高级。”

  比如光线。曾念平自有一套叫做“柔和大反差”打光方法,第一次运用是在《大明宫词》拍摄期间。为了老年武则天(归亚蕾饰演)在环境中的人物形象,剧组在场景中采用远景进行拍摄,但近处实际上用柔光片把演员的脸打得非常柔和。演员的面部有暗的地方,也有明亮的地方,画面色彩过渡柔缓,但又不失反差,整个人就像“鼓”了起来。这极大考验摄影的控制能力,“挺费时间的,而且还要考虑与背景的关系、角度,虚实关系,色彩关系等。”

  同样,为了在《大宋宫词》中打造出这种“瓷感”光效,曾念平在此基础上以和缓过渡的打光让所有女性人物的皮肤都显得十分柔和,衣服的质感也由此变得光滑、柔软、细腻。

  此外,“留白”也是宋代美学保留于宋画中的另一妙处。纵观大多宋代绘画,其立体感和空间,都通过“留白”实现了更为朦胧、梦幻的意向表达。而曾念平在拍摄时,便将此表达转化为影像语言,流入选择景物、主体和被摄体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打光明、暗的区别,形成交错的参差感。其次,曾念平大量应用了烟雾,打在背景当中。观众隐隐约约能看到烟雾背后的景象,但又并不清晰,整体会形成立体且纵深的空间感。“这个需要拍摄时很仔细。如果全亮着、平着拍,或者(拍)黑了,那就没有宋代美的感觉了。”

  色彩淡雅,以青、绿为主

  色调,也是宋代美学在影视剧中独树一帜的特色。相较唐代的妩媚,清朝的华丽,清冷、淡雅、婉约,是观众对宋代戏剧影像的主要印象。在曾念平看来,宋代是相对而言文明程度更高的朝代,不像唐代般热烈张扬,社会整体都趋于平和、深入与融合。大黑、大红等强烈的颜色比较少见,反之青、绿颇多;红色也仅是类似于胭脂的洋红色,“雅而不糙。”这是曾念平在《大宋宫词》中的追求。

  为了把握清冷的整体色调,《大宋宫词》曾经耗费半年时间在后期调色上。例如剧中最重要的戏份之一“澶渊之盟”,这场“战役”在剧中持续了三分钟左右,但多达150个镜头,全景、中景、近景、马蹄特写等。由于拍摄天气、时长等不可抗力因素,有的镜头是晴天,有的镜头是阴天,整体画面未能呈现出阴沉有云的意象。为此,曾念平只能一帧一帧地调节、抠像;人脸和天之间的色彩比例要达到合适,不能黑乎乎的看不见,还要体现宋代美学中隐约的朦胧感,“三分钟很快,观众不注意也就过去了,但气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用运动的镜头拍出虚实

  如果说影视剧与宋画呈现最大的不同,在于画面的运动感,即影视作品可以对某一内容实现构图的变化、场景的变化、光线的变化、景别的变换、从特写到全景。这些都令影视影像更加丰富生动。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