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宫词》收官,一场李少红关于宋代美学的影像化实践(2)
时间:2021-04-22 10:51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镜头运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机器的运动,包括升降机、轨道、斯坦尼康、无人机的使用,通过这些机器让画面“动”起来。另一类则是机器内部的运动,即格数的变化。曾念平介绍,电影一般是每秒24格,电视剧是25帧。格数利用了人眼的视觉暂留,即虽然看起来是25帧的画面,但实际上连续起来,人眼看到的是“运动的整体”。 以《大宋宫词》的镜头运用举例。“元份杀子”这一场戏,赵元份以为赵恒嫉妒自己人丁兴旺,意图篡位,为了避嫌就杀掉了自己的孩子以证清白。曾念平在这场戏中应用了“降格拍摄”,即以低于24格每秒的频率进行拍摄。此时景物在画面上显示出“快动作”,运动速度将成倍增加,大多数画面会“虚”一下。这一瞬间的“快而虚”,凸显了元份在杀子的动作中处于一种特别不理性的疯狂状态。在曾念平看来,这也是对宋画的一种诠释。“宋画表现的是心中所想,那种意味并不注重非常的写实,像西洋画那样。所以他‘抡’武器的那一下是虚,从整个影像上便提升了对他心情的这种解释。” 《大宋宫词》是第一部将古代画作《韩熙载夜宴图》实现现代影像化的作品。该画作原本叙事般地记载了五代十国期间朝廷官员韩熙载的夜夜笙歌的场景,南唐末代君主李煜即位时猜忌心很重,鸩杀了很多像韩熙载一样自北方来的大臣。韩熙载为逃避李煜的猜疑,故意纵情声色。李煜为求证其是否对朝政无心,便派画家潜入他家,将其日常生活描绘出来。 《大宋宫词》将这段故事嫁接于宋代,同样被宋太宗怀疑“谋政”的赵廷美身上。剧中,《韩熙载夜宴图》的五个场景中均有赵廷美的身影,但曾念平又试图将其设计为看似“一镜到底”的画面,于是便采用了运动+镜头合成的电影拍摄方式,即画面中有宫女端着盘子、歌舞伎在演奏跳舞、赵廷美宴请宾客等多个场景,他通过镜头的运动,让每个场景无缝衔接,看似就是一个场景。 “这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说光线,不能这个镜头和下个镜头光不一样。主光、副光,光的面积、强度、色彩等等,这一系列必须在衔接的时候保持相对的理智,才能够没有那种跳跃感,而是平滑的过去。还有焦点也不能一虚一实,速度不能一快一慢,这些都会导致场景接不上。” 曾念平认为,这些场景衔接的使用,实际上也体现了大宋美学的理念,“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找大宋的感觉。感觉有了,才能够在你的造型手段、摄影手段上有所运用。” 用膳有丝竹,待客先点茶 “州桥夜市煎茶斗浆,相国寺内品果博鱼。金明池畔填词吟诗,白矾楼头宴饮听琴”。宋代不仅在精神上享有个人自由,在散漫精致的生活享乐方面也颇为讲究。社会繁荣,市井兴起,宵禁制度取消,加之文人雅客成为主流群体,都催生了各类饶有兴致的文化活动。 例如宋代的茶文化,大多时候比吃饭还讲究。例如《大宋宫词》中,刘娥在秦王府做侍女期间,她的点茶技艺得到秦王的认可,被指定在书房点茶。秦王妃见状,特意来和刘娥学习点茶手艺,却意在试探她进府的目的。 李少红称,《大宋宫词》中所有与茶相关的器具、动作、礼仪,都一一参考了宋代与茶相关的绘画,例如宋代刘松年绘制的《斗茶图》等。在宋画中,茶具摆设方法、大大小小的器具模样,都描摹得非常清晰。例如宋人点茶时使用的器具是像小扫帚一样的茶筅,由一精细切割而成的竹块制作而成,用以调搅粉末茶。如今日本的“抹茶”就是由宋代的茶文化兴盛而来。“茶在宋代的生活起居里是很典型的交流形式,而非一种表演。” 也正因如此,《大宋宫词》不少日常场景中,都将宋代的茶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例如,宋真宗派潘良出战大辽,寇准急忙请刘娥出面劝其收回成命。刘娥听罢却请离侍女,自己不紧不慢地为寇准亲自点茶,并点明在事件中的态度。“比如有一些官僚家里会有专门的侍女点茶,这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层级。家里来客人,很多女主人都会亲自来点茶,这代表她的款待。”李少红说。 而在剧的尾声,扶持刘娥一生的苏义简被判入牢狱,暮年的刘娥去见他最后一面时,为他点了一碗茶。在李少红看来,随着宋代的茶文化越来越仪式化,工具和流程都变得专业,它逐渐演变成一个可被欣赏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彼此情感的表达。“我们要把这些宋代的文化、美学都融入到戏剧里面。” 化妆组练就10分钟扎出幞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