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内府金银器的制作机构与作品风貌(5)
时间:2019-03-06 12:52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明代国祚近三百年,内府金银器风貌稳定如前文所述者可视为一类。但另一些式样与风格的确定则需要一个过程。再者,成熟的式样也并非一成不变,由于帝王喜好的直接干预或是流行风尚的间接渗透,它们随着时代的浪潮而波动。 同一品类风格的确立与变化。如明代王妃郡主等外命妇所用金帔坠,从明初期([附表一]之2)、永乐前期、永乐二十二年([附表一]之11)、宣德七年([附表一]之17)、弘治五年([附表一]之26)、弘治九年([附表一]之32)、嘉靖二十六([附表一]之40)年作品可知(见[表三]):银作局初期所制帔坠造型偏扁平,凤鸟虽为装饰主题,但身形较小,其身形纤瘦婀娜,尾羽修长婉转,周身为祥云环绕,云朵以浅浮雕作,颇生动俏丽,有赵宋遗风;永乐后期至宣德,帔坠鼓腹明显,凤鸟身形变大,姿态更加舒展,祥云数量减少但分布规律,突出主纹的构图已显露,其比例和谐,风格端庄,气度雍容,深具庙堂之美;至弘治时期,凤鸟身首及双翅进一步扩大,几乎占满整个构图,突出主纹的构图已经完全稳定,尾羽短而盘曲,比例失衡,艺术水平大不及永宣;至嘉靖时,凤鸟大而呆滞,工艺更以錾刻代替浅浮雕,整体显得随意而粗糙,风貌与前代作品已悬远。当然,这样的结果虽可归咎于审美,但也需考虑明后期宗室成员不断增多而内府生产力有限的现实。
同一式样的风貌变化。以银作局制金累丝凤簪为例,凤簪除凤首以金片锤揲作外,其他部位皆以累丝作,金凤脚踏祥云,振翅欲飞,是明代创制的新样式。此式凤簪插戴于珠翠燕居冠上,乃皇帝纳后及皇太子、亲王纳妃的纳徵礼物之一,从明成祖后像中可观其簪戴效果〔图七:1〕。出土物中,梁庄王妃魏氏、益端王妃彭氏〔图七:2〕、益庄王妃万氏所用金凤簪便是此种,后两对簪脚均刻“银作局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内造玖成色金贰两外焊贰分”。董四墓村明墓中所出土的一对凤簪〔图七:3〕,样式、大小都与前三者如出一手,但其花丝更加工整且嵌镶红蓝宝石,对比前期作品,后期制作在端庄之中又添热烈富丽。应当是根据前代式样做了调整,故面貌相近却又风神有别。
〔图七:1〕明成祖仁孝文皇后后像局部 采自Craig Clunas, ming: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p58 〔图七:2〕累丝金凤簪 采自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编:《玉叶金枝》页36,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 〔图七:3〕嵌宝累丝金凤簪 采自前揭《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金银器卷》页169 较之造型,装饰纹样的变化更灵活,因而使用范围也更广。以旋瓣小花为例,其花心内以小圈作蕊,花心外为一圈螺旋放射状排列花瓣,如〔图八:1〕金簪头(梁庄王墓出土),〔图八:2〕鎏金银杯底(银作局制,定陵出土),〔图八:3〕青花高足杯底(梁庄王墓出土)。由于构图简单且高度图案化,工匠可在此基础上增减变换而得到新的纹样,如〔图八:4〕银镀金粉盒(董四墓村明墓出土),其顶部所錾纹样便是在原纹上增加了一层花瓣;螺旋花还是蝶恋花一个固定花样,只是花心被换成了各色宝石,如〔图八:5〕金镶宝石纽扣(王宣明墓出土)。〔图八:6〕为嵌宝金带饰(定陵出土)背面,螺旋花既是纹样也是结构,美观而实用。将其于其他纹样相结合又得到新的纹样,如〔图八:7〕酱色地螺旋花纹金锦(明大藏经裱封)。由此也可看出同出一源的官样在各个门类的互相借鉴。
|
![[表三]不同时期的帔坠](http://n.sinaimg.cn/collect/crawl/729/w550h179/20181207/MbZo-hphsupy325346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