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文化自信筑基文艺高峰(逐梦40年)(2)
时间:2019-03-10 15:04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把握文艺人民性的价值坐标,彰显文化自信的人民性内涵,既需要创作者聚焦火热实践和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英模人物,从看似琐碎平凡的柴米油盐中品味深刻意蕴,从看似眼花缭乱的社会巨变中凝练永恒价值,回应人民期待,记录人民创造,刻画最美人物,讴歌奋斗人生,拿出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也需要在以文艺作品深刻影响人民群众的同时,接受人民群众检验,让人民做艺术的鉴赏者、评判者;还需要适应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和受众群体新变化,不断拓宽文艺传播渠道、创新文艺传播手段,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在人民群众生活中触手可及,使人们在艺术和美的享受中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同时还要确立底线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决不把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甚至导向错误的文艺作品推介给社会。 文化之根 美学之魂 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精神高地,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对于中华文化,我们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改革开放40年来,文艺界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价值、生命力、创造力的理解,科学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结合现实变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并以生动的艺术实践开掘和呈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美学内涵,创作出电视剧《红楼梦》、舞剧《丝路花雨》、豫剧《焦裕禄》、复排歌剧《白毛女》、沪剧《挑山女人》、电视节目《朗读者》等展现中华美学风范的优秀作品,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中华民族历史上对文学艺术独特的美学经验和理论创造,一直以来都在为文艺创作提供精神支持与创新动力。而今天,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把中华美学精神贯穿融汇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之中,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对美的讲究与当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结合起来,让中华美学旗帜在新的文艺实践现场高高飘扬。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既要认真梳理和研究我国文论、画论、书论、乐论、曲论、舞论等的美学内涵,赋予其当代价值和表现形式,帮助人们提高鉴赏美的品位和能力,体验世界和生命存在的美好状态,获得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的提升;更要特别珍视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发扬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给人以美的感动的强大力量,加强对光荣革命传统的挖掘和阐发,把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美学精神发扬光大,让人们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精神洗礼。 推陈出新 变中求进 人类文明发展史一再证明,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文艺的核心和灵魂,是文艺家得以攀登文艺高峰的不二法门。创新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文艺发展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正是题材、类型、内容、风格、科技手段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地深度创新,才迎来我国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诞生了京剧《曹操与杨修》、电影《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一系列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让观众充分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精神的震撼。“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今天的艺术工作者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在前人基础上锐意进取、不断突破,提高文艺原创水平,远离跟风抄袭,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从观念到手段、从意境到技法的多层面突破,才能为筑就文艺高峰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真正的创新创造既要接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又要植根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必须在精神和气质上同这个时代紧密相连,息息相通。当下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体制深刻转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为文艺创新创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资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施展才华涵养了自信源泉、打开了广阔天地。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侧记
- 下一篇:宜昌高新区:“三生”融合逐梦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