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明夷卦(2)
时间:2019-03-12 12:05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明夷与晋皆称明不称日者。以离固象日。亦象火。而以德用言。皆明也。日之光。火之焰。虽发于其体。而所被者乃为明。盖无明则日火之功用不着。虽有其体。不足称其德。日之照物。非日体之加于物。乃光明之被于物也。物之去日远矣。而其所接之明。则咫尺不离。是日之德用。必以明称也。明对暗言。无明即暗。如日之昼。光被一地。是为天下之明。明既入地。乃变为暗。如日之夜。大地同暗。是为天下之夜。明夜皆以光为主。光之所向为明。所背为夜。日固未尝一时大。亦未尝一时少其光。此晋与明夷。但以明称。不得以日言也。日之体大矣。行于空中。所照者远且广。原无明暗之分。其所受之地或他宿有向背。始有明暗。此明与夜。乃由所受者言。非日为之明暗也。晋为明。明夷为暗。所系在坤。非关夫离。已如前言。坤在下则明。在上则夜。亦以地之一面言。地同而所受之光异。分为朝夕正午。是一面亦有明暗之殊。可见物之大者无分。物之小者多异。一室有门窗。则有明暗之别。一器有表里。则有明昧之殊。皆有其体所受之光不同也。日岂有歧视哉。故晋与明夷。乃人物所感者不同。非日光所照者不一。因其物之大小。距之远近。行之向背。而后受有多寡。感有浓淡。皆物之异。与日无涉也。故论道必先衡诸事。着用必先析诸行。晋明夷之差。原自地面人物定之也。 在晋曰明出地上。在明夷曰明入地中。一出一入。乃朝夕日光升坠之象。而卦遂分为二。在地上即吾人之昼。入地中即吾人之夜。不曰日者。可见古人早知地圆。日无入地中之理。故但言明。明即光也。光入地中。即光照地之下面。光虽未易。而地已有一半暗。一半明。明者为晋。暗则明夷。故晋字日在下。示自下上也。明夷明字在上。示自下上也。夷者平也。明之上曰升。下曰平。平犹降也。言自天空渐行及地平线而西坠也。夷又易也。交易之意。古称东方曰夷。以其与中国交易。而自异其类也。明夷亦含日月互易。而日西下。月东升。光自日出。而东易为月。月之明。即日之明。是明夷有光明互易之义。在字言。夷为伤。明之伤。即光之暗。以为物蔽障。不得见其光明。日入地平。光为地蔽。地上人物不见其明。是曰明夷。言明即伤于所蔽。而希明者不得其明。亦自伤也。如大地即夜。人虽有目。不能视。岂非明之伤乎。虽有月之继明。烛之照暗。而非如日之光明。故曰明伤。不曰无明。以日固在地之下。天之空。未尝自隐其明。不过地上之人有不得见。遂觉其伤耳。夫明夷与晋。虽象昼夜。亦犹春夏之与秋冬也。又如两极之与地中带。其明暗恰相反。寒暖恰相殊也。夏之与冬。虽亦有昼夜。而昼夜长短不同。虽亦受光热。而光热温凉则异。亦地上所承受者不类也。两极与中带亦然。或为多昼。或为多夜。或为长夏。或为长冬。其所受日光不同。则所感气象大异。是皆有晋与明夷之别也。人寄生于地。不得离地以为生。则不得去地以为明。地上之昼人之昼。地上之夜人之夜。地面之冬人之冬。地面之夏人之夏。人固视地所承受者。为其所承受也。虽高峰有异于邃谷。隆峰有异于海洋。然以一方言。则所差亦仅。则以日之行有度。地之动有规。必其向光之时。始有大明之照。必其直近之日。始为温煖之时。以日与地非连附者也。同凭于空。而托于气。即随天以运行不息。则依数而周旋无端。此之谓天道。圣哲之士所难尽知者也。谓日为悬。则孰为之轴。谓地为平衍。则孰为之基。谓皆行于空。则孰尽其道而莫之越。谓皆固于伍。则孰引其光而以时还。此天道之冥冥。有非智之所能测也。然吾人但就其所习见。推其所当然。则可知其朝必有暮。夜必有旦。春必有夏。秋必有冬。以循回不息之行。定往复有稽之度。则可见晋之后。必继以明夷。而光明之余。必臻诸暗昧。此盛衰之理。隆替之情。天且不违。而况人乎。故圣人示易。欲因变以知常。由常以防变。岂徒状朝夕之日。见明暗之时。而指天道为已知耶。故天者人之所法。时者人之所贵。数者人之所倚。道者人之所由。德者人之所仿。观于二卦之同异。与夫吉凶祸福之所成。则可以明易数矣乎。 明夷。利艰贞。 孔子《宣圣讲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