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易经证释》明夷卦(7)

又曰明夷之用。不外以坤之柔静行于外。以离之文明存于中。而坤重阴。阴蔽阳光。如云蔽日。人之用明夷。如行暗夜。如入暗室。目虽不见。心自通明。此象辞用晦而明。实为人道大则。盖乱世固宜韬光养晦。即平时亦应含和同尘。聪明只在自心。浑厚以接万物。此乃人生必循之道。不必为明夷也。故中庸曰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又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总不外用晦而明之意。诚以显与隐。若表里。暗与昏。若中外。物皆有中外之差。表里之辨。不可齐也。以表显者隐其里。以外昭者昏其中。是小人务为文饰。而终于自欺。即所谓的然日亡者也。君子则畏名之张。而先饬其行。恶声华之露。而豫约其精明。故中心昭昭。而外若昏。里志显着。而表若隐。此所谓闇然日章。费而隐者。亦即明夷象辞用晦而明之道也。惟其晦而后明。隐而后显。不使锋鋩外露。则接物必和易。不以智巧欺人。则处世必温良。而人亦亲之近之。掬诚相与。则物皆尽其用。人皆尽其情。此则莅众之最要者。惟君子为能之。

《宗主疏述》

前言象辞莅众之道。在能用晦而明。此千古以来临民要术。用明则晦。用晦则明。譬如视物。由暗中视明处。则情景毕显。若由明处视暗中。反一物不见。非目光之殊。乃用目之异也。故象辞特揭一用字。用晦非真晦也。虽在光明之时。亦宜隐蔽其视察之力。即由暗窥明之意。果用明以为明。则物态纷陈。光色已杂。如聚五色日中。欲辨其真色。辄不可得。此即由明窥暗之意。明如在外。而内反迷乱。明如在中。则外自清澄。镜能照物。为其不透光也。灯能显物。为其在暗处也。故用晦者。实足成其明。人之自诩聪明。视事物无可隐蔽者。而往往为事物所欺。即只知用明。而不知用晦之过也。为民上者。尤不宜以明为明。众情既纷。众志且异。偶有未察。必招争论。是以君子不用明而用晦焉。俗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正以其痴聋成其聪明也。聪明固人所喜。而不知原出于痴聋。故老氏曰。大智若愚。惟愚始成其智。一用其智。必反生其蔽。是智之宜藏。易传所称显诸仁。藏诸用。用即智也。用晦者。即藏智之谓也。在安治之日。犹当韬光藏智。况在明夷之日乎。书曰遵养时晦。固不独莅众之道。抑亦顺时应变之行也。明夷象辞特拈出之。非无由也。

又曰所谓智与愚固难言。夫子称寗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即足证明夷象辞之义。盖寗之愚。即象辞用晦之意。非真愚也。一人之智愚。决无因治乱而异之理。则所谓智。不过以明用明。所谓愚。不过以晦用明。用有不同。其成乃异。是用晦者。不失其用。用愚者。不失其智。大智若愚。亦只是以愚成其智而已。岂真愚哉。明夷之用晦。非不欲明也。以时之晦。乃用晦。达其成明之道。故用晦之下。仍揭而明二字。足见用晦正求明也。因明之不易。非时之明。适增其晦。惟于晦中求明。始得其明。此明夷宜行寗武子邦无道之愚也。然象辞大旨。不仅重在用晦而明。而重在以用晦而明。成其莅众之道。此原辞称君子以莅众也。言以圣人处明夷之道。推而及于君子莅众之道。圣人处明夷。必用晦而明。君子之莅众。亦必用晦而明。是莅众与处明夷有同要焉。即如寗武子之愚。不必以治乱为限。此则大智若愚之谓也。以处乱世。乃在下之事。而莅众则在上也。在上位者。宜时檩冰渊之戒。恒存忧患之心。不问为何世也。在明夷之世。固当如此。在盛治之世。亦不可忽。为民众不易临也。故传有云民犹水也。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莅众之要。正与在下位者之处乱世。同其兢兢业业也。易之立辞。专为示教。因明夷之用。而示及莅众之道。故用以字。明其所推。推用晦而明之效。乃达夫临下有方之功。二者似一。而实二也。则以在下与在上殊耳。易教概本象数之用。阐明人道之规。而特着于各卦象辞。读者幸勿忽焉。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孔子《宣圣讲义》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