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堡港从瑞典到上海航行全过程(组图)(2)
时间:2019-01-11 17: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邓 武:我觉得瑞典人就是为了纪念当时这样一段历史,复制了这个帆船,又走了海上丝绸之路。我记得当时到达广州的时候,我们在船上采访了瑞典国王,我当时就说为什么您本人这么关心“哥德堡号”的行程呢,以至于船到广州的时候还要亲自上船走完最后一段。他说我认为这个哥德堡号不仅是复制了一个风帆船,它代表了我们瑞典的一段历史,我们都非常珍惜它。 18世纪大航海时代,在瑞典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时代,先辈追求财富与勇于探险的精神,同时在大航海时代展现无遗,而重新打捞“哥德堡号”残骸活动再次激发了瑞典人对大航海时代的向往。能否重建“哥德堡号”,沿着古人的足迹,再现当年中瑞贸易的盛景?整个瑞典都为这个梦想激动不已。于是,瑞典的一些大公司联手,耗资3000万美元,雇请4000名工人,历时10年,终于在2003年实现了重建“哥德堡号”的梦想。 新“哥德堡号”用了传统造船工艺,与老“哥德堡号”在形状、结构、大小上基本相同。全船长约60米,排水量1300吨左右。船帆总面积多达1900平方米,最大的帆重约450公斤。船的主桅杆由好几块橡木组接而成,高47米,重约6吨。 李小萌:像我们平常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一想到要乘船远航,都会觉得不安全,更何况它不是一个钢铁结构,而是木结构的,您有没有担心过这个安全问题? 邓 武:实际上也担心过,不仅是我,那些造船的人也担心过安全问题。第一次我们遇到风暴的时候,印象特别清楚,就是桅杆在“嘎嘎”乱动,我们当时睡觉都有点睡不着了,觉得是不是桅杆会突然断下来。 李小萌:碰到桅杆折的情况了吗? 邓 武:只有一次,就是前桅最上边的半截,就是前桅最上边那一截断了。 李小萌:是因为什么?暴风? 邓 武:暴风雨。 李小萌:你是以记者的身份参加这次航行,但是通常记者加入到探险活动当中,你就不能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你就会成为其中的一员,碰到事情的时候你也要出一把力,你们这样吗? 邓 武:对,比如说碰到暴风雨的时候,所有的人要上甲板,把这个帆收上去,不管是记者、厨师、大夫,都要上去,有时候都是光着膀子上去的,一块拉绳子,一块上桅杆收帆,大家干得很好,比如十分钟把所有的帆收起来以后,大家都湿透了,有过这样几次经历。 李小萌:远洋航行可能碰到任何恶劣天气都是存在的,有没有可能说就因为开了一艘木帆船,所以要躲开坏天气走,是这样吗? 邓 武:对,原来我们想走英伦三岛的西面,走大西洋,后来我们在英吉利海峡等了一个星期,就是为了等好天气,但是比如说横渡印度洋的时候,中间没有岛屿,也不能够靠岸走,实际上六七个星期都是在大洋中心,而且那一段的风暴是非常大的,经常感觉那个船一晃就晃小一个礼拜。 李小萌:既然是帆船,风暴可能会摧毁它,但是如果没有风,这个船就又失去了行进的动力,你碰到过没风的情况吧? 邓 武:碰到过,它也会根据天气预报改变航向,去找一些风比较大的区域。 李小萌:真的没风,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能想到一些什么样的办法吗? 邓 武:实在没风的话只能开发动机走一段了。 李小萌:这个船上是有发动机的。 邓 武:是有发动机,但是这个发动机主要是为了进港和出港的时候。这个发动机非常小,而且带的油也是非常少的,所以是不可能长期用发动机来行进的。 李小萌:既然装了发动机,为什么不索性弄一个大点的油箱,让它只是一个帆船的样子,然后是一艘现代化的内燃机的船? 邓 武:我也问过这个问题,他们就说这也是一个荣誉问题,而且这个活动就是一个探险性的活动,要努力把这样一个一千吨级的木帆船开到中国去,如果凭着风力,主要凭着风力开到中国就是他们的一个胜利,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性的体验,所以他们不会过多地用马达。 李小萌:我看到你写的整个航行经历当中也提到过,真没风的时候,人们会想一些不一定能有作用,但是要做的一些办法。 邓 武:对,当时我目睹他们跳了一个叫祈风舞,比如船员觉得没有风了,可能是大海生气了,可能是天空发怒了,我们去祈祷一下,跳个舞,也许这风就来了。 李小萌:那个舞跳起来复杂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