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堡港从瑞典到上海航行全过程(组图)(5)
时间:2019-01-11 17: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李小萌:哥德堡号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目的地都是中国,而这次船上的很多船员都是第一次到中国来,你们是他们见到的很有数的中国人,就成了介绍中国的一个窗口了,一般他们会向你们了解中国的什么,你们怎么去介绍呢? 邓 武:他们一般都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这都是世上人所共知的一些常识了,还有中国的历史谈得也比较多。实际上我觉得愿意上船来的人,不管是这个专业的老船员还是一些志愿者,对中国基本上都有非常美好的感情,比如说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我非常尊敬的一个老船员叫比亚尔,他是参与了十年造船的这样一个进程的老工程师,中国之旅的航程上,他又担任总水手长,现在50多岁,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加入过瑞典共产党,而且是瑞典工运的一个活跃分子,读过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对中国的印象非常好,他说为了去中国已经寻找了十年的机会了,实际上他买一张飞机票就过来了,但是他觉得能够自己打造这样一条船,自己作为水手长把这个船驾到中国来,这是最完美的一个实现心愿的方式。年轻船员又是另外一代人了,但是整个航程中,我们碰到两三个会中文的瑞典年轻人,他们都很可爱,他们都是来中国做过留学生,对中国更有美好的感情。 李小萌:像你们对中国的介绍,除了平常零零星星的一些问答之外,你们有没有想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这种形式去介绍中国? 邓 武:想了很多方式,比如说我们在船上还包过一次饺子,搞过一次中国日,当时实际上那次饺子放盐放多了,因为那个量太大了。 李小萌:影响饺子形象。 邓 武:对,我当时吃着觉得怎么这么咸,但是瑞典人吃着,瑞典船员觉得特别好吃。我们还搞过每一次,好几个航程都搞过茶文化讲座,比如说怎么样品茶,怎么样沏茶。 李小萌:饺子,茶道,还有什么? 邓 武:当时北京的一个志愿者叫秦勇的,原来是黑豹乐队的主唱,他专门做了书法表演,他的书法很棒,而且现场给一些瑞典船员起了中国名字,现场就拿毛笔写下来,当时搞得瑞典船员对中国文化如醉如痴。 李小萌:你介绍了什么? 邓 武:我当时给他们讲了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因为我觉得跟“哥德堡号”当年的历史有一些相似之处,当时讲的时候船员都非常感兴趣,都想听一听。 李小萌:他们不知道郑和吗? 邓 武:他们都知道中国在15世纪初有一次大规模的行动,我当时正好带了咱们中央台做的节目《郑和下西洋》,有很多再现的画面给他们在船上放了,他们都非常感兴趣,但是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也是出乎我意料的,他们对郑和这个宝船是怎么造的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很多人就是造木帆船的专家,比如说就问当时中国这个帆是用什么造的,桅杆是用什么造的,如果宝船真能够造得那么大,是用什么样的木头做的龙骨。 李小萌:你没想到问这么技术性的问题吧。 邓 武:对,当时这个我觉得我都没法回答。 李小萌:你本来当成一个历史掌故在讲的。 邓 武:对,没想到他们是从技术上来提出这个问题的,而且他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猜想,因为欧洲有一个说法,木船只能造到80米那么长,如果超过了80米,航行在大海上就是有危险,像“哥德堡号”这个木帆船是50多米长,郑和的宝船如果按历史记载,中国史书记载,有可能到130米长,他们就怀疑,这个龙骨会是什么做的呢,那么坚实。我当时只能跟他们说,现在这个证据太少,但是比如说现在发现的一个舵杆是二三十米长,通过这个舵杆核算这个船的比例有可能有那么长。 李小萌:你为什么想到要带着郑和这套片子,到船上去给外国的船员讲郑和,就是因为他也是航海,你们也航海,只是因为这个相似性吗? 邓 武:一个是潜意识,一个也是想告诉他们,我们的祖先也是有非常辉煌的航海历史。 李小萌:我想你除了自己体验之外,还要通过镜头把你所见到的,所经历的记录下来,你觉得最重要的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探险的行程传达的是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