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40年:改变命运的七次机遇(5)
时间:2019-03-15 05:50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2001年,加入WTO、城镇化提速、制造业崛起等一系列因素,推动中国进入前所未有的重化工业进程,中国对以大宗商品为代表的原材料需求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到了2009年,中国的钢消费已经占据世界的50%、铜消费占36%,铝占41%,锌占40%,铅占41%,大豆占24%。 货币对资源价格的上涨,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入WTO后,国家外汇储备从2000亿突破3万亿美金。以外汇为锚的货币发行机制,导致国内出现货币供给宽松的局面,加速了资产水平价格的上涨。而作为一个典型的周期性和资源型行业,煤炭价格完美的享受到了这一波超级红利。 行业黄金十年的起点是2002年。在这一年,国家发文取消电煤指导价,煤价开始蹭蹭上涨,从2000年的每吨129元,涨到了2007年的330元,并在2011年突破了800元。煤炭行业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不足2%,一直攀升至2011年的6.5%。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资产价格飙涨。 黑金狂潮下,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等城市强势进入大众视野,并贡献了无数关于权谋、香艳、暴力和挥霍的故事。 笔者曾认识这样一位煤老板:90年代承包国营煤矿的坑口,一吨煤只能赚几块钱,遇到市场谷底,堆成小山一样的煤即使白送也没人愿意来拉。2002年后煤价坐上火箭,开始日进斗金,2006年拒绝了同行3.6亿的收购,2009年被矿难困扰,最后以13亿的价格卖给了一家国有煤炭公司。 煤老板的财富故事,曲终人散于2008年。这一年,山西襄汾发生尾矿库溃坝事故,277人在灾难中死亡,这场事故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随后,山西用强力的行政手段进行煤炭整合,大量煤老板的矿被国进民退,整个山西的办矿主体从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血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的讽刺还在于:煤老板被国营煤矿整合时,通常都拿到了丰厚的补偿款或者转让款,多数人转手就去买了大量北京上海的房子,避开了2012年之后煤价的暴跌。而当年背景够硬可以不被整合那些煤老板,反倒是在煤价暴跌中负债累累,甚至没能熬到供给侧改革的那一天。 如果把视野放到全球,这波大宗商品超级牛市里的煤老板以及同样逻辑的钢老板、铜老板、铝老板等,是每一个超级经济体崛起必然会出现的一个群体,可以与之类比的是美国19世纪诞生的石油富豪阶层。但由于中国的制度因素,他们的财富额、影响力和活跃度远低于西方国家的可类比群体。 所以,随着中国基建周期的临近尾声,以及资源领域持续的“大鱼吃小鱼”,矿产老板们的野蛮故事,未来已经没有重现的可能。 第六次: 楼市疯狂 我不认为在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房价大幅下降的情况。 ——任志强,2016年10月 2001年,《温州晚报》选了8月18号这个吉利的日子,组织了150多个温州人,挤满三节火车车厢来到上海,花了时间三天狂扫100多套房子,豪掷5000万元。 消息像野火一样在温州这个三线城市的小圈子里传播着,一批又一批的温州人踏上北上的火车,6800万、8000万、1.2亿,不断刷新的金额终于引爆了大众舆论,“温州炒房团”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第二年,单是《温州晚报》一家组织的购房团,就买掉了上海价值2.5亿元的几百套房子。 现在回过头来看,专业炒房团是市场嗅觉最灵敏的食利者,他们的线索通常来自新闻联播和权威报纸,政策的变化,往往就隐藏在那些公文格式的句子里。 政策的松动始于1998年。当年为了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务院决定将房地产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来推动房产改革。这开启了中国的商品房时代,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狂飙猛进,房地产开启了“黄金十年”。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单一品类资产价格牛市到来了,无数人被疯涨的房价而改变了财富地位,也同样有无数人被疯涨的房价抛落了时代火车。 根据天风证券的统计[13],“黄金十年”的数据惊人:从1998-2007年,房地产投资平均增速24%,拿地面积平均增速21.1%,新开工面积平均增速17%,商品房销售面积平均增速20%,而同期中国经济增速只有12%。在这期间,无论是豪掷千金的专业炒房团,还是多供一套的老百姓,都获利丰厚。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房地产突飞猛进的十年告一段落,一二线城市积累了大量难以消化的库存,但随后而来的“四万亿”和央行货币政策的松绑,拯救了岌岌可危的房地产市场,2009-2010年之间房价再次全面上涨,直到中央连续出台严厉的调控政策,才将疯狂之势摁了下去。 从2004年到2014年,中国GDP从16万亿增长到64万亿,涨幅4倍,但大部分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都远超这个水平。当然,房地产的最后疯狂还没有到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