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没有文化 Robin always right(5)
时间:2019-02-26 17: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李彦宏喜欢职业化的人,他默认每个人都很职业,都是积木块,可以随意变化位置,都能形成七巧板一样的组合。这跟他有很强的契约意识有关,合作规则明朗时,人人都可以标准化。他相信大家可以把他的文化传承下来。 但这明显就是古典经济学的流毒,他相信所有人都是理性的,无视了社交摩擦力的存在,不断空降高管却没看到新人进来的负面作用。早期被他影响、认同他的人,很多已经离开了。 百度这种职业化把社会人情过滤掉了,让员工都特别理性,事不关己。发生危机时,就公司还是公司,员工是员工,切割的非常开。哪怕是百度的世界大会和Summer Party,原本该是唤醒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好的场合,但李彦宏说话淡淡的,最高奖也都给技术团队,普通员工会想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又拿不到。 当然,李彦宏也有可能重新review,他找回了老员工崔姗姗来做百度的人才和文化。 今天AI也是让百度方法论可以再次奏效的机会,因为搜索积累的人才、技术和数据资源,在AI具备非常契合的复用性,重回技术路线让百度可以跳出组织的窠臼。百度空降的势头也在放缓,如今内部培养的技术领袖王海峰和业务带头人沈抖,从结果看都是更匹配的。 改变和矜持 对李彦宏原则冲击最大的,应该是魏则西事件,彼时李彦宏承认,“百度任何的好和不好,归功和归罪都应该是我。” 16年4月,魏则西事件发生后,百度千夫所指。百度工程师在公司附近吃饭不敢开发票,怕别人知道自己是百度的。5月10日,在面临外部质疑最厉害的时候,李彦宏发公司内部信提到,“业绩增长凌驾于用户体验,简单经营替代了简单可依赖,我们与用户渐行渐远”,他说要将百度的文化找回来。 6月初,极少表达自己的李彦宏接受了《财经》杂志专访,说他最大的担心是“公司如果走偏的话一定就是文化和价值观出了问题。” 这说明李彦宏有改变的意愿,可他也有他的固执和矜持。 同期,李彦宏还召开了两场问诊百度的座谈会,他亲自参加,分别来听取外部专家和离职老员工的意见反馈。即使到集中反思的最高点,李彦宏都不认为搜索机制和百度的权力结构有问题。 keso参加的是外部专家场,他跟李彦宏说,百度的广告定价机制实际上是一种鼓励骗子的机制,“当关键词价格已经超过它能够带来的正常利润,不用想就知道出得起价的会是什么人”。李彦宏表示同意,并说应该给不同的关键词设置最高价,但2001年就写出搜索引擎三定律(词型统计/超链分析/自信心)的他从不认为机制本身有问题,他相信清者自清。 在老员工场,有十几名老员工被邀请回百度与厂长面对面深度沟通,有人直接说百度的文化变了不再简单可依赖而是一个专制体时被人拦住,李彦宏没有表示生气也没正式回应这个批评。 一个公司的创始人,最重要的价值看两个。 第一,能否把握行业发展的“势”。 第二,能否给公司定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 这是他最大的功劳也是他最大的失败。 12年百度世界大会李彦宏公开预判移动互联网是醉驾,他的理由是手机应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用户消费低,广告、游戏和电商这互联网三大收入来源在移动互联网上均未获得明确的商业模式。但他只预测移动互联网不好赚钱,却从来不预测硬件进步,12年都是4寸屏2G手机没有移动支付呢。 李彦宏为百度总结的核心价值观是“简单可依赖”,是基于工程师文化推导出来的创业作风,百度曾基于此发展出了领先的技术和高效的商业模式。但当APP时代市场竞争的驱动力从科学技术转向了用户的情感和需求,百度又在急速变化的市场中一再错失机会。陆奇在YC那次采访里也提到他到百度后也一直在谋求对“工程师文化”进行变革,想让这家公司更加“以产品为中心”,更理解用户需求。 这是因为PC是生产效率工具,搜索是有明确结果指向的save time,百度更偏向满足别人的理性需求。搜索产品的硬性需求是用户越快找到约早离开越好,这跟无限拉高用户时长目标天然相悖。但手机是“通讯娱乐工具”,更多的是娱乐杀时间的需求,要去占据更多用户的更高时长,就不能让用户的眼睛离开屏幕,信息流和短视频是纯多巴胺导向产品,是上瘾游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