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没有文化 Robin always right(6)
时间:2019-02-26 17: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搜索是工程师解决用户脑子里的问题,移动端时间黑洞的竞争产品不断出现吸人眼球的内容。当手指代替大脑成为思考器官,原先先进的生产力就变成了落后生产力,再用已经证明的逻辑来延伸思考已经不适用。 PC是清晰的,知道怎么打,但移动在初期是充满未知的。但当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时,百度的整体转型思路还是PC盟主我来分配流量大家跟我一起赚钱那套封闭自信,更在意商业、技术而非用户,是征服者心态而非探索者心态。 百度核心是程序员文化太重,一脱离技术驱动机器对机器的业务就玩不转,凡是涉及到与用户沟通的都很差。对非程序员的员工不够友善,无论是话语权,还是管理机制。即便百度愿意进行改变,他们的文化也远远未达到这样做的程度。 如果没有管理、文化的突破,技术优势未必就是企业竞争的优势。 二、百度转型移动为什么落伍? 公司的肌肉记忆 你不用思考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就是肌肉记忆。 人有肌肉记忆,公司也有。 成为一个持续进步的公司非常难难,因为核心竞争力固化,公司很难在身份认知及核心架构和流程上做出改变。规模越大的公司越难改,本质就是因为肌肉记忆——这些公司很难削弱已有的业务,很难去尝试低回报的新业务模式。而任何战略变化都需要触及权力和利益、组织结构调整,以及老业务和老组织对新变化的惰性。 他们主要专注于保护自己的领地,忽略了更广阔的机遇。 跟李彦宏有类似境遇的同时代企业家是雷军,他也曾错过一个时代。雷军总结说他40岁前最大的人生败笔就是因为坚持WPS而错过了整个互联网,他在金山的一封公开信中说,“我们已经是祖父级、爷爷级的公司,时代已经从PC时代转型到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都落后了。大家可以反思一下:我们整个公司的机制、决策流程,包括我们各级的管理者思路是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化了?2004年,我曾经在公司掀起了互联网转型的革命,但是,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真的理解什么叫互联网。” 跟百度处境和应对比较像的同时代公司是微软,“微软从未严肃对待移动设备。从WinCE开始,微软的想法就是如何把桌面版的Windows塞进小设备里,而不是打造一个全新的、真正适合于小设备的操作系统。从技术上讲,这一思路不算错误,问题在于微软的敷衍态度。手机端适用的操作体验与桌面端完全不同,微软并未真正研究过手机用户的需求,却迷信于Windows的“一致体验”。在缺乏竞争对手的情况下,WM曾有过短暂爆发。随着iOS和安卓的兴起,高高在上的微软手机一溃千里,从此再没有翻身。” 曾担任微软执行副总裁和百度COO的陆奇对此有更深的体会。他在接受YC采访时曾分享过微软为什么没办法转型移动?不是人不聪明,不是不努力,不是不勤奋,而是认知上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我们超级努力的工作,什么都试过了,买了诺基亚、开发了Cortana。但是,说实话,做出来的产品很烂。因为认知上搞不过来,就会导致他的产品、运营、商业模式没办法以新的方式来做,造成了一个在公司层面上无法逾越的障碍。这是因为有肌肉记忆。“ 老气横秋的微软在更换CEO后迎来复兴,纳德拉上任四年让微软股价涨了两倍。2014年纳德拉上任时微软内忧外患,但在他将微软的核心战略从鲍尔默时期“设备和服务”聚焦到“移动和云”之前,他首先是直奔企业文化这个问题根本想要彻底改变公司的“肌肉记忆”。他将重塑企业文化当做最重要最优先的战略,他想要微软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表达自己的目的感和身份感。 不同于鲍尔默时期看重销售增长远超产品创新,在移动时代已经老迈落后时仍妄自尊大努力炫耀公司有多牛逼自己有多聪明。纳德拉首先提出“一个微软”口号打破组织藩篱终止内斗文化,把“你对别人工作的贡献率”作为员工考核的核心指标,让公司从各部门各自为战到全面协同合作。同时也让管理者更严格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大范围内向同事公开信息并且接受挑战,同时更开放和更谦逊与外界沟通。纳德拉希望微软成为一家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公司,他表示:“我们需要一种文化,让我们不断刷新自己,更新自己。” 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深度改变公司自认为擅长和习惯的商业行为。 捍卫搜索 PC时代,百度的战略只有两条:1为搜索导流,2为搜索建立护城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