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长话短说,今天的人生怕不够面面俱到(4)
时间:2019-03-11 20:33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我当然无意将我的这样的上课方式普遍推广,但它内含的一个教学理念还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强调文学教学中,要注意文字和声音的结合。文学很大的魅力是来自文字背后的色彩,画面,和声音。我刚写了一篇文章谈我的鲁迅阅读史,就谈到我在1947年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从哥哥的书里突然看到一篇叫鲁迅的人写的《腊叶》,腊叶里面那种红的、绿的很绚烂的色彩当中突然有一个黑色的斑点,明眸似的看着你。当时还不知道鲁迅是什么人,但读他的文章直接感觉,一个是奇,一个是怪,而且读了以后很震撼,说不清楚的震撼。其实我无意中抓住了鲁迅文学的本质。以后我不管读多少鲁迅,我始终觉得色彩斑斓中有一双黑色的眼睛在盯着我,这样影响我一生对鲁迅的理解、感悟。我晚年读鲁迅,最受震撼的是读《野草》的《颓败线的颤动》。鲁迅说过:“当我沉默的时候,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我想每个人都有这个经验:人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是没办法用言语表达的,一说出来就变形了。但鲁迅偏要挑战这一点,他要努力把不能言说的人类内心的东西表达出来,就尝试着借鉴现代绘画和现代音乐,先把“无言的词语”转换为人的躯体的颤动,再转换为天空的颤动,“惟有颤动,辐射若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的壮阔的世界。我感觉鲁迅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文字的色彩感与音乐感,这是我主张用朗读来感悟、接近鲁迅的文学的原因。 陈平原:老钱这个经验不具有普遍性。第一是他讲一次可以,要是一学期都这么讲的话,学校要请他交代一下。讲一次特别惊艳,但一学期都这样不行。第二是老钱的声音有磁力,我就不行,我如果像他这样朗诵两节课,必定声嘶力竭,效果不好。我的学生说我不会用声,夏老师讲话很轻松,坐在教室后面都听的很清楚,我讲话无法达到那个效果,我的学生甚至建议我到中央音乐学院训练一个学期。我发现这是天生的,没办法。老钱是演话剧的,所以他这样做效果好,别人这么做效果没有那么好。但是强调声音,这点我赞成。我前面两年在广东编《潮汕文化读本》,从小学一年级读过来,也是要求他们配朗读,课本上扫描就可以听,童谣、诗歌、文章也是这样配,也是强调声音对孩子们的诱惑,实际效果很好。 这么多年,虽然还没有成书,我写了好多文章,总题目叫“有声的中国”。大家肯定记得鲁迅的一篇文章,提倡白话文的,题目叫《无声的中国》。我说“有声的中国”,是研究现代中国声音的一种特殊状态,那就是演说。我写了好多文章在讨论,从晚近开始,“演说”进入中国以后发挥很大的作用。当初梁启超接受犬养毅的建议,说中国文明开化,应该学习日本,那就是报章、学堂、演说,这是三种最有效的武器。演说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大庭广众中,在传播思想方面,会发挥很好的作用。所以,我会强调演说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演说如何影响到日后文章的写作。现代中国文章受演说的影响很深,这是我自己一直在讨论的话题。我想说的是,像老钱那样有自己的特殊爱好,而且用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们通过朗读体会鲁迅文章的魅力,这是很了不起的。但也是他个人的特点决定,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像他这样的。建议有媒体趁着钱老师身体好的时候,作为一个专门的课,不用解释,就是让老钱读鲁迅。就听他朗读,最多配一点淡淡的音乐,我相信这样做出来,会效果很好的。 黄子平:对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听众我补充一下,最近“声音的政治”和“听觉文化”的研究,现在在学术界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尤其是现代社会怎么样用听觉来营造意识形态等等,在麦克风、电唱机、电视、电台这些发明出来以后,现在研究的人很多,很多很精彩的文章也都出来了,有一本书叫做《声的资本主义》,日本学者写的,台湾已经有译本了。所以声音这个东西,声音跟文的分离和结合都是在现代进程里面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池州国际马拉松赛跻身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榜
- 下一篇:敬拜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