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长话短说,今天的人生怕不够面面俱到(5)
时间:2019-03-11 20:33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刚才说文章长和文章短的关系,因为朗读,摇头晃脑朗读的这种不可能写长,因为它有一个速度问题。听,不能听那么久,连评书都不能讲太长时间,评书联播都得在某一个时间长度里面。如果阅读,阅读速度比朗读要快很多,而且阅读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回过去读,或者跳过去翻页读。当然录音机可以快进,一快进它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速度问题带来的理解的深度的问题,早年全人类都是朗读的,为什么后来发展出来不再朗读,而是以默读为主,因为书很厚、文章很长。通过默读我们可以进入深度理解,朗读只能感染,被老钱这样有磁性的声音所感染,但是要深度理解的话还是要靠阅读。所以现在既有文本,又有二维码可以扫描,这是很好的事情。 陈平原:刚才子平说阅读的长处,我突然想起来,1906年章太炎谈现代学堂。以前是书院里面自己读书,现在改为学堂,最大的特点就是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不管是20人还是100人、300人,反正是一个讲、一群人听。他说这种教学方式,必定导致将来的人由“眼学”转为“耳学”。以前主要是靠自己读书,用眼睛阅读,他会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问题。相对来说,听人家演讲,一次过,而且一不小心就过去了,很容易听顺听溜,而且会走神。这种情况下,会导致从眼学到耳学,将来二十世纪以后的学问,很可能都是“道听途说”。有人负责说,有人只管听,而不是自己写和读。我当年做小说叙事模式转变时,特别强调,小说叙事方式的改变在于从广场或说书场中移到书斋,悬想读者坐在书斋里独自阅读。默读的出现,是现代小说兴起的关键。今天我们谈声音的传播,必须警惕走到另一个极端。因为北大的一大特点是讲座多且质量高,刚来的学生会特别喜欢听讲座,这个时候我会提醒,听讲座很好,但自己读书最要紧。因为听的和读的不是一回事,听的时候很容易抓住某些有兴趣的、你能够理解的迅速记忆,但不可能深入的挖掘和展开。在这个意义来说,一方面我们强调听,另一方面也请记住章太炎的那句话,纯粹道听途说不行。 因为这个书使用二维码听读,其实是牛刀小试,因为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听书节目,学生给我推荐了好多个。尤其工作紧张的老学生,告诉我说,他们一边开车一边听,或者一边做饭一边听,一边跑步一边听,这是一种新的文化传播的形式。 散文是跟所谓大师、经典这些概念对立的 徐鹏远:刚刚陈老师讲的过程当中提到在编这套书,后补八十年代到今天文章的时候字数长度的问题,以及新的传播手段“听”的方式,我在想一个问题。今天这种文章为什么字数越来越长?其实不光是字数越来越长,可能我们的散文写作的数量也在下降,比如当我们提起散文大家的时候,可能会想到陈老师的师爷朱自清先生,但是提到当代作家的时候我们能想到哪个是以散文著称的大家吗?可能大部分人并不能一下子想出来,当代比较知名的作家,更多是以小说为大家所熟知。 相应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在一个资讯爆炸的环境中,读到更多的可能是公众号上的评论等等,所以写那些文章的人越来越多;论文可以发在期刊,可以拿项目、拿基金、评职称,所以大学里很多人写论文;诗歌,你写了至少可以朗诵一下,至少可以录个音频、拍个MV等等,最不济在QQ空间、朋友圈可以发一下。如此一来可能散文的存在状态会变得越来越尴尬,因为除了写给自己,好像没什么别的用处。 再比如,今天这套书出来之后,我相信在未来几个月甚至一年之内,很多公号都会把这里面的文章发出来,因为很短,两三千字非常适合手机阅读,又都是经典作家的文字。但是当它进入到我们日常阅读当中的时候,它的这种吸引度是值得疑问的,比如你刚读《男男女女》里面的文章谈爱情问题或者男女相处的问题,这时候朋友圈跳出来一个说直男癌怎么怎么样的文章,我相信这篇的阅读量肯定会高过那个。 所以我想问三位一个问题,这套书从三十年前开始编的时候,那时带着八十年代后期的趣味,旨在培养读者的审美、趣味,放到今天的阅读环境当中,这样的初衷是不是还能够比较原汁原味的得到实现?这种经典阅读连同其附载的审美趣味能不能在今天的读者当中产生真正的作用?包括刚才说的散文问题,无论从创作的角度还是从阅读的角度,我想听听三位老师各自怎么看待散文的当下状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池州国际马拉松赛跻身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榜
- 下一篇:敬拜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