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概况(14)
时间:2019-03-12 12:49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黄其晟,字芝仲,号元眉,明末清初同安县积善里人(今海沧东孚鼎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任东城御史,因耿直不容他人,出知抚州、南昌、桂林等府。转任吏部南宁道时,闻明廷亡,至肇庆奉永历帝。后随帝欲逃往缅甸,途中为清军所虏。 李其蔚,字寄庵,又字启文,号熏沐,明末清初同安县山边人(今海沧东孚山边)。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任汾州府推官。工诗文,著有《秋怀磊园纪》、《既至见录》、《重修仙店李氏族谱》等书。 黄升,又名吴升,字泽源,清代海澄县三都人(今海沧鳌冠)。幼寄养母姨吴家,年壮从戎,由千总随征克陈州、金门等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随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后升为浙江提督。在浙七年,整军严肃,赈灾恤民,康熙帝授“宽惠纠桓”匾。雍正四年(1726年)退休回籍颐养天年,72岁卒。 谢英,清代海澄县三都人(今海沧石塘)。清初副将,管直隶宣府张家口参将事,特授骁骑将军,升贵州威灵镇总兵。 杨衢云(1861-1901),字肇春,原名合吉,又名飞鸿,福建同安霞阳村人(今属海沧)。幼随父出洋谋生,后定居香港。先后任香港圣约瑟书院教员、香港招商局航务书记长。光绪十年(1884年),任英商新沙洋行经理。杨衢云行侠好义,关心时事,富有爱国思想。中法战争中国战败,杨衢云深受刺激,转而投身民主革命运动。光绪十八年(1892年)二月,杨衢云联络爱国青年谢缵泰、周超岳、黄国瑜、罗文玉等,在香港成立革命团体辅仁文社,被选为社长。这是中国近代最早含有反清革命思想色彩的政治团体,其公开宗旨是“提倡西学、开通民智”。同年秋,杨衢云与孙中山结识,其“非造成民国不可”的主张给孙中山留下深刻印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杨衢云与孙中山共组革命团体兴中会,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因准备广州武装起义泄密而遭镇压,被当局通缉,赴西贡、南非、欧洲等地避难。到南非后,在华侨中积极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和彼得马里茨堡建立兴中会分会。同年底,在回香港途中,又在新加坡等地建立兴中会分会。次年,携眷抵日本横滨,以教授华侨子弟英语为生,经常给国内和新加坡等地革命党人寄宣传品和革命刊物。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0月6日,惠州起义因弹药供应不及,遂告失败。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月10日晚,杨衢云遭清政府刺客枪杀身亡。 邱韵香(1888—1977) 海沧新垵村人,出生于台湾嘉义。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占据台湾,父亲邱缉臣举家内渡回到祖地海沧新垵。邱缉臣是清朝的“明经”(科举的一种),是一位爱国诗人,留有《丙寅存稿》诗集。韵香在父亲的影响下,博览群书,能诗善赋,诗词有李清照之气,书法亦自成一格。嫁入霞阳杨文升家后,邱韵香将住所命名为绣英阁,从未停止过对诗歌的追求,著有《绣英阁诗抄》等。年近而立的韵香曾因陈嘉庚礼请,为其妹教学。邱韵香还精研医理,曾用诗记录了对医学的理解,如诗作《论医五首》,不惑以后,“寓厦行医”。 杨文升 海沧霞阳村人,邱韵香的丈夫。出生于侨商家庭,经济较为富足,是个画艺不凡的才子,师从闽南著名画家吴石仙。杨文升夫妇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一时成为美谈。夫妇常与文人故友唱和诗句,“帝师”陈宝琛、近代台湾四大诗人之一的施耐公、东山著名画家马兆麟、厦门同盟会会员苏眇公等,都曾留墨题字,盛赞杨文升夫妇的才学。 陈瑞麟(1867——1960) 东孚镇芸尾村人,青年时代旅居新加坡。辛亥革命后,思乡心切,回到故里定居。他体恤乡亲邻里的疾苦,经常慷慨解囊救危济贫,不时出面主持乡邻宗族争斗及重大民事纠纷的调解,广大民众尊称他为“瑞麟长”。他致力于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20世纪20年代初,他创办鼎山育婴堂,收养邻近村落的孤儿及弃婴。紧接着,又倡办鼎山积善小学(即鼎美中心小学前身),使桑梓弟子有了就学的场所。1923年,白礁慈济宫重修,陈瑞麟被推举为首席董事,与陈炳煌等主持重修工程,从筹措、施工到落成,善始善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当选为漳州华侨公会委员,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鼓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同安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重返新加坡与爱女团聚。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星热点:杨紫深夜回应网络喷子 一句话让黑粉无话可说
- 下一篇:甘肃省庆阳市景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