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海沧区概况(15)

林文庆(1869—1957) 字梦琴,海澄三都鳌冠(今属海沧)人,生于新加坡。1892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后回新加坡行医。196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机要秘书兼医官。1921年应陈嘉庚之聘为厦门大学校长,1938年卸任回新加坡。其临终前捐献新加坡币30万元予厦门大学,著有《从内部发生的中国危机》等。

李振殿(1873—1965) 字延芳,福建海澄县三都(今属海沧)人。23岁赴南婆罗洲诗巫埠,任长发号职员,历六载。后到古晋埠,开创长成号,经营树胶土产杂货生意,营运五载,已拥巨资。民国元年(1912年)运货抵星荆长成栈。太平洋战祸突发,日机首次轰炸星市,长成栈店中弹崩塌,损失甚巨,继因星岛沦陷,业务随之停顿。星岛重光后,东山复起。1937年卢沟桥事变,讯息南传,侨胞同仇敌忾,组织“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委员会”,发动筹款救亡工作,任常务委员兼财务主任。为中华总商会历届董事。

陈粹芬(1873—1960) 原名香菱,又名瑞芬,因排行第四,故人称“陈四姑”。祖籍同安县新垵村(今属海沧)。1892年8月,陈粹芬在香港认识了孙中山。思想开放的陈粹芬又非常崇拜孙中山,于是,两人结为革命伴侣。在孙中山艰难曲折的革命征途中,她无怨无悔地同他患难与共达20年之久。在国内,在日本、新加坡,她成为孙中山的护士兼卫士,参与秘密接运武器弹药,接待革命党人,印发反清檄文,将宣传品分送到国内、南洋各地和日本、美国。她能骑马,会开枪,多次随军征战,被誉为“性格刚毅的女杰”。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跟随他出生入死的陈粹芬,却不愿进入南京,自甘功成身退、归于平淡的陈粹芬,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更不炫耀自己的特殊身份。后来,她只身到马来亚庇能定居。她不计得失,自我牺牲,视荣华富贵如浮云,深受当地侨界人士好评,人们仍尊称她为“孙夫人”或“孙太太”。陈粹芬的业绩和品格,深受革命同志、海内外舆论及孙家族亲的敬重和尊崇。她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受到史学界的肯定。

邱菽园(1874—1941) 原名德馨,字湲娱,别号绣原、啸虹生,晚年自号星洲寓公,海澄县新垵乡惠佐村(今属海沧)人。学者、诗人、楹联家,有“星洲大才子”之称。清同治六年(1867年)20岁时考中举人,内阁中书衔。参与“公车上书”,为康有为“拜门弟子”。工诗文,尤好作小说,与王晓沧,潘兰史、丘逢甲并称“四子”。1896年,当其醉心仕途之际,因父病逝,赴新加坡奔丧。由于继承其父遗产,成为巨富。后无意经商,便以诗文会友,先后创设“丽泽社”、“乐群文社”,主持“今吟社”。先后创办《天南新报》、《振南日报》,鼓吹维新。并与林文庆、陈合成合办新加坡第一所华侨女学。1960年后,潜心著作写诗,被尊为“南桥诗宗”。由于慷慨支持革命和公益事业及投资不当,1970年投资土地业亏损甚巨,导致一贫如洗。晚年皈依佛教。著有《菽园诗集》、《菽园赘谈》、《啸虹生诗集》等。

林玉奕(1875—1933) 字德徽,海澄锦里(今属海沧)人。年长前往南洋,先后辗转奔波,最终在印尼巨港坡定居。他先做小商贩,后来开“林锦德”号商店致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推选为印尼巨港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其致富后乐善好施,每过一二年必回乡一次,帮助乡亲解决一些困难。常为贫困的人施棺济药,并救济孤寡。1919年独资创办锦里小学,1913—1933年间独资建“敬德堂”分祖祠。1933年春季,海水冲垮堤岸,危及水田和村庄,他发动并出资抢修堤坝,终于挡住大水。后决定建筑石堤,加高加厚堤坝。他急雇石匠到猫碗山开采大石条运来筑堤,并在堤坝上建造两个涵洞。工程浩大持续数月,直至农历五月初七他病逝时,工程还在继续施工。此双抗涵工程竣工至今,还在起着防洪和排水的作用。

邱新样(1881—1955) 少时家境贫苦。青年时赴缅甸打工谋生,最后来经营大米、盐业致富,成为仰光市邱姓诒谷堂主和邱曾氏龙山堂主,是仰光华人中颇有影响的人物。邱新样致富后,热心家乡的发展,修桥铺路,慷慨社会公益。于1933年携款回新垵,在马銮湾边建起“锦庆堂”。邱新样建成新厝后,仍往缅甸经营事业。抗日战争期间,中缅边境不靖,他应老朋友陈嘉庚之邀,全家迁往新加坡定居,1955年逝世,终年74岁。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