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区概况(16)
时间:2019-03-12 12:49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林者仁(1881—1949) 字袖湖,海澄东屿(今属海沧)人。留日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漳州光复活动。中华民国建立后,曾任护法国会议员,内政部参事。1927年参加北伐,曾任战地政务委员会司法委员。历任福建省高等法院院长、龙溪县县长等职。 杨昭固 字子贞,海澄县霞阳(今属海沧)人。早年旅居仰光,商务十分发达。1904年倡办霞阳中西小学堂,从校舍至经费一概自己负责。1922年在仰光倡办杨府植德堂公司并出任正大董。他对家乡的公益事业贡献很大,如在霞阳社设立高、初两级小学校一所,并对霞阳社本族人肄业于国内或国外学校的子弟每年均有津贴。 邱仁心(1889—1916) 海澄县新垵(今属海沧)人。辛亥革命期间,与厦门王振邦、海澄丘廑竞等一起参加光复的斗争。1915年初,参加中华革命党,进行反袁护国斗争。曾到同安寨仔湖参与组织福建下游护国军第二支队,担任军需官,参加攻打同安。后不幸染疫病逝。1916年革命党福建支部将其列为护国反袁福建殉国烈士。 庄天来 字哲松,同安祥露(今属海沧)人,生于清光绪年间。从小南渡菲律宾谋生。经商致富后,不忘回报家乡。于民国初年携巨款返回家乡建业。1917年独资兴建同祥小学。辞世后,由其子秉承父志,坚持至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办为止。 杨元通(1894—1935)生于缅甸。自幼勤学奋进,是早期霞阳小学毕业的高材生。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学业有成后,定居缅甸仰光。后担任缅甸日报社社长,1925年出任仰光霞阳植德堂公司评议员。1929年回到国内,1930年在厦门集资创办《华侨日报》,并出任社长。在厦门期间,十分关心霞阳村群众的生活,1935年农历五月二十四,他回到故乡霞阳社,与“家长老大”商讨开发荒地,普种桐油树,绿化山头,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正当元通风华正茂,专心致志报效家乡之际,宏图未就,不幸于1935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在霞阳村海口游泳时,溺水身亡,终年41岁。 林可胜(1897—1969)海沧鳌冠人,生于新加坡。著名生理学家。1919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20年至1924年又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洛氏基金会研究员。后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和系主任。1927年创设中国生理学会,兼任《生理学杂志》主编。次年任中国医学学会会长。抗战爆发后,在贵阳创办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任队长,先后派遣分队赴各战区服务。1942年至1944年受命随远征军事家赴缅甸,任军医总监。抗战胜利后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长等职。1949年由台湾赴美。著作有《生理学概论》等。 林启文(1901——1973) 海澄锦里(今属海沧)人。少小家贫,年长后赴印尼巨港做生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卖掉橡胶、咖啡园回巨港办公司。1952年响应祖国“欢迎爱国华侨回国,以资金支援建设”的号召,回国定居广州。1953年捐款扩建锦里小学,1955年重修海沧中心小学八卦楼,还捐资建厦门华侨博物馆、陈嘉庚纪念馆、厦门华侨大厦等事业。为中国致公党党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侨联委员。 巴宁(1903—1951) 海澄县新垵乡(今属海沧)人,缅甸华侨作家。1921年离开家乡到缅甸。1930年创办《新芽小日报》,开展新文化运动。1934年至1937年间,相继出版《卜间》、《明天》、《熔炉》等刊。1937年8月成立缅华文艺界救国后援会,任常务理事。仰光光复后,出任《新仰光报》的笔政兼编副刊《三年》。其对缅甸华侨社会的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丘汉平(1904—1990) 海澄县新垵(今属海沧)人,生于缅甸。少时回国求学,后赴美国留学,获华盛顿乔治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华侨中学等,曾任暨南大学外交领事系主任等职,并兼任交通大学等校的教授。1939年回闽,先后担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银行总经理等。1947年返沪重操律师行业,当选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9年赴台后,任台湾华侨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东吴补习学校校长等职。著有《历代刑法制》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星热点:杨紫深夜回应网络喷子 一句话让黑粉无话可说
- 下一篇:甘肃省庆阳市景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