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廉政小故事(17)
时间:2019-03-06 11:44 来源:互联网 作者:席子 点击:次
1448年,蒙古族瓦剌部南侵中原,英宗轻率迎战,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蒙古军进逼北京。国难当头,于谦挺身而出,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并击溃蒙古军,保住了明朝的江山社稷。没成想之后英宗重登皇位,十分怨恨于谦,以“意欲谋反”为由,将于谦判处死刑。行刑那天,几万市民沿途泣立,与这位忠良诀别。于谦遇害后,遗体由子女运回杭州葬于三台山麓,于谦遂与岳飞天天相向而望。 就当时来看,于谦对“土木堡之变”的态度确实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全国精锐之师葬送在土木堡,京师守御力量极为薄弱,如果保卫京城失败,整个皇室被俘,于谦将成为千古罪人,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他甘愿冒这个风险。朱祁钰监国,权力受限,为了取得抗敌胜利,他不得不拥立朱祁钰为帝。旧帝尚在,拥立新君,而宫廷矛盾早已很深,这些于谦当然也很清楚,但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也甘愿冒这个天大的风险。国难当头,于谦没有临难退缩、明哲保身,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只要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土木堡之变”,如果没有于谦力挽狂澜,英勇反击,也许大明江山将丧失大半;如果没有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严正宣言,蒙古人也不会轻易将英宗放回。但是,在矛盾复杂的封建朝廷,于谦的挺身而出与一腔耿直,却将他卷入了一场皇室争夺权位的你死我活的争斗之中。所以,于谦保住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却没有保得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铁骨铮铮、忠心赤胆的于谦尽管以杯具告终,但于谦“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爱国爱民情怀,却给后世树立了一个楷模和丰碑,给我们铸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之魂。 党风廉政小故事(29):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之后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之后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古代廉洁小故事3: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党风廉政小故事(30): 包公的千古魅力 到合肥和开封的人都会去拜谒包公祠。合肥是包公的故乡。开封的包公祠也十分庄严肃穆,游人不断。开封不仅仅因为它是北宋国都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而闻名于世,也因为包公曾任开封府尹(相当于今首都市长)而辉映日月。 包公名拯,历任县、州、府地方长官和监察御史、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三司使(相当于财政部长)等朝中官,官至枢密副使(副宰相级大臣)。历代此类官宦经历和官级的人不计其数,官至宰相和身为帝王者也成千上万,但象包公那样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光照千古的“青天”却是十分稀少。近千年间,包公的知名度一向居高不下,从史书诗文、小说戏曲、民间故事直到影响电视,包公的形象随处可见,就连欧美和日本也有译制、改编上演的包公戏,足见包公也是一位风靡全球的“国际名人”,长期为祖国争光,为同胞争气。在开封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上百个人的名字,只有包公的名字被游人摸得竟然看不清了。自古以来大官不少,但真正在人民心中留下位置的,包公是第一位的。 世世代代的中外游人,为什么硬要摸一摸“包拯”二字?当然是因为他们对包公太崇敬太怀念了。 那么,包公的千古魅力究竟何在呢?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雅号“黑包公”,其实历史上的包拯长得并不黑,只因为他做人不随波动逐波,坚持原则;做官不巧言令色,刚直不阿,横眉冷对一切明里暗里干坏事的大小官吏,嫉恶如仇,除恶务尽,所以人称“黑包公”,意指他执法如山,敢唱“黑脸”。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synthesia piano(模拟钢琴)下载汉化版
- 下一篇:简历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