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3)
时间:2019-03-06 14:39 来源:互联网 作者:COCO 点击:次
·大鹏:高水平建设国际生物谷,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生态岛、生物岛、生命岛和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 四、释放更多土地资源 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市域面积的50%以内。加大土地整备力度,强力推进建设用地清退工作,重点清退一级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用地。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坚持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和拆除重建等多种模式并举,实现用地供应约12.5平方公里。加强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探索地上地下联动更新实施机制。积极开展片区统筹试点,以提升城市功能为导向,实现区域城市更新联动。到2020年,通过土地整备释放50平方公里用地。 五、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坚持陆海统筹、科学用海,有序推进围填海,以前海、大鹏东西两翼为重点,以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珠江口湾区为核心,打造滨海城市空间形态。加快低空空间开发利用,积极参与国家低空空域改革试点,形成有利于通航发展的低空空域保障环境。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推进地下空间利用规范化管理,构建功能完备、安全方便、环境宜人的地下空间体系。 第二节 加快实现特区一体化 一、加大原特区外地区政策支持力度 开展特区一体化五年攻坚行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更多的资源、财力向原特区外倾斜,市本级财政投向原特区外及一体化项目的投资占全市比重提高到80%以上。高水平推进深度城市化,开展光明新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快龙岗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提升原特区外产业发展能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原特区外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强化原特区内外高效通勤和一体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重点在原特区外的交通、医疗、教育、治安和环保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新建高中、大学、大型医院和文体场馆原则上布局于原特区外。加快推进坪山枢纽、平湖枢纽等综合交通枢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原二线关口交通设施改造,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大力推进城中村市容环境提升,加快原二线“插花地”整治。到2020年,原特区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实现特区一体化发展。 三、着力培育区域增长极 加快空港新城、坂雪岗科技城等重点区域开发,打造特区一体化发展新平台。创新重点区域开发建设体制机制,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一区一策,全方位统筹推进规划和配套建设。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关联性强、带动效应好的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加快培育多层次、各具特色的产业空间载体,形成多个承担城市和区域重要服务功能的经济增长极。 第三节 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一、建设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对外通道体系 优化港口布局,适应集装箱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加快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航道建设,布局覆盖全球的航运航线网,强化深圳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优势。提升深圳机场国际枢纽功能,加快机场综合性集疏运体系建设,深化珠三角机场合作,开辟直通国际枢纽城市航线航班,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加快对外铁路新通道建设,积极推动赣深客专、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沿海客专以及深惠、深莞、深珠城际轨道等规划建设,建成广深港客专深圳福田至香港段、穗莞深城际轨道,努力建设综合性铁路枢纽。加快深中通道等战略性通道建设,建设集约化、现代化国家公路主枢纽,提升对泛珠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的辐射能力。到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00万标准箱,机场客运吞吐量达到4800万人次,国际航线达到48条。 二、打造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 全面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基本建成轨道三期及三期调整工程,加快建设轨道四期工程,推进现代有轨电车试验线建设。加快构建与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地面公交线网体系,推进前海枢纽、车公庙枢纽等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公交综合车场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中运量公交福坂示范线和路侧式公交专用道建设。完善高快速路网,大力推进干线道路规划建设,加快次干道与支路网建设,加强原二线关内外主次干路对接。优化停车管理政策,推动立体智能综合停车场规划建设。提升交通环境品质,持续开展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工作,打通交通拥堵瓶颈,基本消除断头路,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和交通安全治理。 三、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