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苗网: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网络媒体(2)
时间:2018-12-24 19:34 来源:互联网 作者:阿刁 点击: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这句话是我从《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本中学到的,它深深地打动了我。中华美德是需要传承的,而我真切地体验到美德给我带来的快乐,还得从奶奶和她蒸的槐花包子说起。 记忆中的五月,是槐花绽放的季节,走进胡同,就闻到了沁人心脾的槐花香。每当这个季节,奶奶总会给我们做好吃的槐花菜饼子和槐花馅包子。 一天下午放学,阳光暖暖的,奶奶和几位老街坊坐在落日的余晖之中,聊着属于她们的话题,闲着没事,我也过去凑个热闹。 李奶奶说:“槐树快开花了,用花骨朵做馅儿蒸的包子最好吃,如果加点肉,就更香了。” “现在生活好了,以前能吃上白面干粮就不错了,还惦记吃肉,门儿都没有。”张奶奶接过话头。 “是呀,是呀!”赵爷爷搭了话,“你还别说,槐花包子还挺好吃,可是,自打孩子他妈去世以后,我已经三年没吃到了。”赵爷爷上了年纪,没儿没女,平时吃饭总是凑合着,更别提槐花包子了。 “没事,想吃这个还不简单,等我家做熟了,给你端几个过去,管够!”奶奶说话向来都是这么痛快。 说话间,大伙儿各自散去,太阳偏西,要准备晚饭了。我也蹦蹦跳跳去写作业了。晚饭时,奶奶端出了热气腾腾的槐花包子,我刚想吃,奶奶拦住我,让我先趁热给赵爷爷送几个。我应声拿了几个包子就去了。其实,每次奶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赵爷爷送些过去,什么端午节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等。奶奶总说,赵爷爷没有亲人,乡里乡亲住着,我们要多关心他。当我把槐花包子送到赵爷爷手中时,他非常激动,连声说:“哎,人老了,特别怀念这个味道,早就想尝尝,太谢谢了!” 从赵爷爷家出来,我高兴地走在胡同里,那熟悉的香味扑鼻而来。不识字的奶奶乐善好施,她用最朴实的真情与人相处。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善良。这善良就像胡同里的槐花香,时时弥漫在心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传承中华文化,我们00后准备好了! 小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视角独特。文章运用语言描写,口语化,又极具个性。语句流畅,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真情打动人心。题目中的槐花香既指现实生活中槐花的阵阵清香,又指奶奶那乐善好施的善良,一语双关,恰到好处。小作者从《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本中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点出文化需要传承,自己从奶奶的言行中耳濡目染,相信文章最后一句“我们00后准备好了”是最动听的声音,让我们看到祖国新生一代的希望。 沉甸甸的筷子暖融融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建设北大街小学四(1)班 吕晨希 指导教师:李苗苗 那天,我问爸爸,什么是中华文化?爸爸故意一本正经地用他的主持腔儿对我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纵横天地间。”我哭笑不得,让他说得简单些。爸爸沉思了一会儿,起身带我来到电脑前说:“看完这个视频,也许你就会懂得什么是中华文化了。” 爸爸让我看的是一个公益短片,名字叫《筷子》。短片讲述了几个关于筷子的故事:慈爱的爷爷用筷子喂可爱的宝宝吃饭,温柔的妈妈教哭闹的女儿学会用筷子吃饭,调皮顽劣的小朋友拿起筷子夹菜却被长辈制止,在外打工的儿子用筷子偷吃妈妈亲手做的饭菜,异国他乡的老人奉上碗筷寄托对亲人和祖国的思念,独居的老人被邻居邀请一起吃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怀孕的妻子做好晚饭等待丈夫回到温暖的家。 看完短片,爸爸问我,看明白了吗?看到我似懂非懂地点头,爸爸拉起我的手,对我说:“筷子,起源于中国,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饮食工具,刚才你看到的这几个与筷子有关的故事,就是在向我们传递着中国传统和中华文化。你看啊,爷爷用筷子给刚刚长牙的孙子喂饭,寓意着长辈对晚辈的启迪;妈妈让孩子学会用筷子吃饭,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让小朋友等到长辈先动筷子夹菜以后再去吃饭,为的是让孩子从小懂得明礼孝顺;妈妈做好最拿手的饭菜迎接打工回来的儿子,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居住在国外的老人拜亲人思故乡,饱含着思念之情和爱国之情;邻居邀请独居老爷爷吃饭,体现了咱们中国亲仁善邻的优良传统;乐观开朗的小两口在彼此关爱中等待新生命的诞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恩。明白了这些,你一定会觉得,这一双双轻巧的筷子,其实承载着沉甸甸的中华文化,这一切,又是那么的暖融融,对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