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慈悲梁皇宝忏(103)
时间:2019-03-09 00:46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我当时也曾想到,自己可能也是由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又来到人间,因过去生曾是宣化上人的弟子,所以今生又是看了他的开示录才断恶学佛的。不然为什么我最初懵懵懂懂想找个有大神通的人拜师时,那些人都不收我。有一位还说:你不要拜师了,将来你的师父会从西方来找你。这样的回答让我很失望。因为当时我还没接触过佛教书籍,更不知道西方是哪里,可是在学佛的一年之后,竟接到远在美国的宣化上人打来的电话,他出路费,邀我全家去美国万佛城。当时的兴奋令我几天睡不好觉,上人作为世界闻名的高僧怎么知道我这个无名小辈的电话呢?这可能就是缘分,美国不就是在西方吗?不是早有人告诉我了嘛。连我们这些人都可以知道许多陌生人今生宿世的许多情况,更何况大智慧的宣化上人呢?也许人与人在什么时候相遇,早就注定好了。读经典后才知道,无论善缘恶缘都是因为过去生有缘,今生才有机会相聚的。若今生不懂得把恶缘转为善缘,结下的怨恨必会更深,来世无论在何道相遇,怨恨则会加剧。 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种现象: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无论他(她)多英俊美丽,自己心中却无一点好感,看他哪里都不顺眼;一个相貌并不出众的人,自己却会莫名其妙地喜欢他(她) 。这种感觉,其实都是生生世世或善缘或恶缘的延续。 今天我们明白了,宿世的恩怨铸就了今天的悲欢离合。各种因缘善恶夹杂,互相缠绕,剪不断、理还乱,苦海挣扎,回头是岸。 在洛杉矶,一宣化上人的弟子问果霖:“我去机场迎接新来的上司,互相并没见过面,只在发来的任命通知中见过他的照片。他出机舱口站在舷梯上时,还是面带微笑地向下观望,当和我双目对视的刹那间,他的脸忽然由晴转阴,甚至对我给他的热情握手都不屑一顾。以后只要在工作中与我见面,从未给过我一个笑脸,还横挑鼻子竖挑眼地找茬训斥,这是为什么啊?” 果霖问他:“你是不是爱吃青蛙肉?”他惊讶地说是,从小就爱吃。果霖说:“你的上司前世是一个大池塘中的青蛙王,他的神识一眼就认出你是同一池塘中的一条大鲤鱼,曾吃过无数它的子孙,所以仇视于你。其实若是有人问他为何不喜欢你,他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此人又问,那我怎么会皈依了三宝,而上司却不信佛?果霖说:“鲤鱼后来被人网去出售,被一信佛的女人买去放生于寺院的放生池中,每天听经闻法,所以今生能得人身,并皈依了三宝。” 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恩怨,生于各个道中,所以才有“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夜半屠门声”的开示。 西雅图有姐妹俩,和她们的母亲都是宣化上人的弟子,而她们年近七十的父亲却是天主教徒,各自都很虔诚,所以家中难免磕磕碰碰。她们的父亲后半生事业不顺利,在台湾向朋友们集资创立的公司破产了,为躲避无力偿还的债务而举家迁至香港,谁知一年后在香港又遇到了台湾的集资人,虽然没有当面讨债,却也令他惶惶不可终日,半年没有债主找上门来,反倒令他夜不能寐,身体就要垮了,于是又移民美国西雅图,至今已好几年没遇到台湾籍的熟人了,可他只要走在街上,眼睛就不由自主地四下张望,就如作贼一样心虚。她们的父亲一生事业无成,心里觉得对不起妻子女儿,活得很不开心。姐妹两人就问果霖因果。 果霖告诉她们,她们的父亲过去生福报大,继承了一份大家业,各方面都有人打理,可以说日进斗金。他自己什么都不过问,只知大把花钱、尽情享乐,家中养着一帮文人墨客、戏班及混吃混喝的闲杂人,常聚集耍笑。他曾多次同时放飞一百只鸟,其中一只以金粉涂身,谁要是抓住了就赏金条一根,引得众人争抢夺斗,他在一旁看乐。这一帮依他混饭的闲人,今生又聚在了他的周围,而他有些余福维持,给他集资的人全是他过去生的门客,骨子里是还债来的,并不指望他赚钱,所以虽然知道他躲债他乡,也无心追债,就如同牛马还债一样,而他们双方并不知晓,这就是因果。姐妹两个及妈妈均是过去他家的妻妾,所以今生不仅要照顾他,还要挣钱给他花,这一切都有宿世的因缘。 断食众生之肉,放下世间一切恩怨。我们留在世上的时间也许不多了,真诚地拜上三部《梁皇宝忏》,即能消除无量罪业。以“四种清净明诲”为镜子,可以修八万四千种法门,再莫说是论非,讲人长短。须知,观自在的才是菩萨,观他在的必是凡夫:在家里看老公不好、老婆不好、公婆不好,净看他人的缺点毛病。上了班观老李不对、小张不好、老王有问题。皈依了三宝,发现张居士太凶、李居士太善、王居士处处不顺眼。出了家看到的是大和尚没本事,二和尚不修行、三和尚不守规矩,总之只有自己是最好、最正确的。这样的人只看他在,不观自在,满眼是非满腹怨,处处是烦恼,岂会自在。若常能观自在,不观他在,常自省察,不令有失,看一切人都是菩萨,这样的人必然处处自在,时时法喜充满,这才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心经》里叫“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深”是持之以恒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是到彼岸。“时”是时间,是说若常修观自在,必有一天会开智慧。“照见”是观察到,“色受想行识”五蕴皆是虚妄的,是空的,于是烦恼转为了菩提。“度一切苦厄”中的“度”,是指自己已经明白了苦的因缘。虽然身体仍在苦海之中,般若为岸,明白了因果,知道吃苦是在了苦,苦也就不是苦了。守戒念佛,则会苦尽甘来。所以处处心安。 (责任编辑:admin) |
- 共151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