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漫谈慈悲梁皇宝忏(9)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文殊又问:是疾何所因起?居士答: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试翻译成白话。维摩诘说:众生因为愚痴产生了贪爱,我就会生病,因为一切众生有病,所以我才有病,如果众生都没有病了,我的病也就好了。为什么呢?菩萨是为众生才又回到世间来的,有生死就会有病,若众生都不得病了,菩萨也就没有病了。就像有一位长者的孩子生了病,父母因为担心和劳累,也会生病。孩子的病好了,父母的病也就康复了。菩萨也是这样,爱众生如自己的孩子,所以,众生有病,菩萨才有病,众生的病好了,菩萨的病也就好了。

文殊菩萨又问:这种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维摩诘居士回答:菩萨的病,是因为大悲心引起的。

看明白维摩诘的教导,我们绝不要再听到某位有德行的和尚、居士病了,就轻易说人家没修好。可能他是在了前生之业,或是发过代众生受苦的愿。曾对大德高僧生病而心生疑惑、口生毁谤的人,当赶紧忏悔。若在书中或在光盘讲话中进行诽谤的,也应在书中及光盘上忏悔消除影响,否则是要下阿鼻地狱的。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不信之罪。众罪之上。能令行人长不见佛。相与今日各自慷慨。折意挫情。生增上心。起惭愧意。稽颡(音嗓)求哀。忏悔往罪。业累既尽。表里俱净。然后运想。入归信门。若不起如是心。运如是意。直恐隔绝。障滞难通。一失斯向。冥然无返。岂得不人人五体投地。如大山崩。一心归信。无复疑想。某等今日以诸佛菩萨。慈悲心力。始蒙觉悟。深生惭愧。已作之罪。愿乞除灭。未作之罪。不敢复造。从今已去。至于菩提。起坚固信。不复退转。舍此身命。若生地狱道。若生饿鬼道。若生畜生道。若生人道。若生天道。于三界中。若受男身。若受女身。若受非男非女等身。若大若小。若升若降。受诸迫恼。难堪难忍。誓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信心。宁于千劫万劫。受种种苦。誓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信心。仰愿诸佛。大地菩萨。同加救护。同加摄受。令某等信心坚固。等诸佛心。同诸佛愿。众魔外道。所不能坏。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

由于对佛的教诲不能生信,会使一些人一生都听闻不到佛法。“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所以说“不信之罪”在“众罪之上”。今天大众共聚道场拜忏,群情激昂,共忏忏文所言之罪,生大惭愧心,一定要知过即改,既知即行,勇猛精进。以悲痛万分的心情,叩头顶礼乞求诸佛菩萨怜悯加持消除罪业,旧业忏除,绝不再造新业,表里俱净。今后一定要深入经藏,如法修行,绝不怀疑,绝不退转,才能进入正信的佛教之门。如果不这么做,那么修行路上就会障碍重重。假如此生仍不能了脱生死,无论将来生到哪一道,受何种身,我们也绝不退失今日的信心,仰愿诸佛菩萨加持救护。

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拜

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拜

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善摄心听。夫人天幻惑。世界虚假。由其幻惑非真。则无实果。虚假浮脆。则迁变无穷。无实果故。所以久滞生死之流。迁变改故。所以长泛爱苦之海。如是众生。圣所悲念。

娑婆世界三界之内所现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因为没有真实的果,所以众生长期流转生死苦海之中,这是佛菩萨所深切悲念的。

故悲华经云。菩萨成佛。各有本愿。释迦不现长年。促为短寿。悲此众生。变化俄顷。长沦苦海。不得出离。故在此土。救诸弊恶。教有刚强苦切之言。不舍于苦。而度众生。

《悲华经》说,菩萨成佛愿力各不相同。释迦佛现短寿相,就是因为悲悯众生头出头没、长期沉沦苦海,所以以富贵身,断欲去爱,寻求了脱生死之法,示现给我们雪山苦行六年,心外求法不能成就,最后是放下一切妄想,于菩提树下证悟成佛。当即开示我们:大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放下对五蕴的妄想、分别、执着,就都能够成佛。释迦佛四十九年辛劳奔波,不惮于苦,讲经说法,教化我们这些刚强难调伏的众生。要讲的经法已讲完,当度的众生已度尽,即现涅槃。如果长留世间,弟子会因佛陀安在而不求精进,犹如富有的父亲在世,其子女心里总觉得有依靠,终不愿自立担当家业一样。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